温潮减河工程六标段施工现场 ■记者 刘偶/摄
上蓄、中疏、下排……目前,北京城市副中心构建的多级滞洪缓冲“通州堰”防洪体系,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近日,记者从温潮减河工程六标段施工方北京建工城乡集团金河水务公司获悉,温潮减河工程作为“通州堰”分洪体系最后一块“拼图”,当前正在进行地基处理和新建河道挡墙施工,计划于明年汛期前完成小中河1号节制闸主体部分施工。同时,完成公园西门车行桥、人行桥上部箱梁吊装工作,进行壁富路桥梁桩基施工、剩余U型槽混凝土结构施工、河道挡墙混凝土及河道土方开挖、筑堤等工作。
根据本市“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格局,本次构建的通州堰“2+2+1”防洪体系,即尹各庄闸和北关闸两道分洪枢纽、温潮减河和运潮减河两条分洪通道、一个宋庄蓄滞洪区。其中,温潮减河建成后,可将汛期温榆河洪水提前分至潮白河,从而减轻下游北运河行洪压力。温潮减河工程六标段项目技术负责人陈志朋介绍,所谓“减河”,乃是为了减少河流的水量,在原来河道之外另开的通向海洋、湖泊、洼地或其他河流的河道。
通州堰温潮减河工程第六标段位于通州区最北端与顺义交界处,东郊湿地公园南侧,距温榆河主河道约3公里。作为温潮减河工程的上游标段,承担着蓄洪、阻洪等功能。本次项目施工内容包括新挖河道约1.55千米,新建围堤5.4千米,新建小中河1号节制闸1座,新建交通闸2座,跨河桥3座,2号堆山区以及慢行系统、景观绿化、地下管线改移等。
“未来,这些景观堤、景观岛、公园湖,一旦洪水来袭,都将变身蓄滞洪区等防洪结构。”陈志朋指着设计沙盘告诉记者,本标段紧邻东郊湿地公园,为构建“水、林、田、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河流,在设计规划时,减河将与东郊湿地公园水系连通,形成一座巨大的蓄滞洪区。同时,在东郊湿地公园周边,项目新建了长5.4公里、高5米的防洪围堤。当泄洪时,东郊湿地公园将成为蓄滞洪区,周边围堤可将整个公园包围起来,以保护人民财产安全。
在施工区,百余名一线施工人员在大型设备的轰鸣声中,顶着寒风,紧张有序地进行地基开挖和挡墙混凝土支模作业。在河道左岸挡墙施工区,一座高4.7米、长10米的梯形钢模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相比常规河道挡墙用拼装模板,本次项目使用的模板不但采用全金属材质,还舍去了脚手架和各种拼装构件,犹如一个超大号金属模具。施工人员告诉记者,这是与厂家联合研发的一体化钢模板,采用全定制尺寸,每浇筑完成一块挡墙后,工人拆模仅需拆下70颗螺丝。随后,吊机即可将整个钢模进行一体化搬运,直接吊装到下一工位。“目前,我们已浇筑完成60块挡墙,每块挡墙从支模、植筋到浇筑、拆模,平均用时约6小时,工时比过去缩短9倍。浇筑人员也从之前10余人压缩到现在6人。”施工人员说。
随着新模板应用,项目部在浇筑技术上,也进行了优化创新。虽然一体化钢模浇筑在平整度、垂直度、最终断面尺寸方面,均有大幅提升,但对浇筑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陈志朋告诉记者,混凝土浇筑抗浮问题是新型钢模应用后遇到的首个难题。“常规重力式挡墙一般高约3米,不会超过3.5米。而这次挡墙高4.7米,混凝土浇筑后,可能会出现混凝土将钢模顶起上浮的问题。过去模板结构由于采用外拉钢筋和脚手架捆绑,没有上浮问题。我们这次舍去了一切外部构建,经过多次技术沟通,最终采用抗浮与模板做成一体化,提前在基础预埋螺栓,将模板外置抗浮装置与预埋螺栓进行连接固定,从而解决上浮问题和断面尺寸精度问题。”陈志朋解释道。
随着地基施工持续推进,在绿色施工和环保方面,本次项目进行了技术攻关,真正实现了100%土方平衡。施工人员告诉记者,本次河道开挖后的土方,一部分用于河道堤防回填,另外一大部分,将用于2号堆山区山体填充。未来填充后的山体,表面将进行绿化种植,形成一处新景观,从而彻底实现土方100%平衡利用。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