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智能盾构机完成掘进的平谷线隧道区间                            ■市重大办/供图

        11月29日,在北京市轨道交通22号线项目深入地下20余米的位置处,首次投用的“基石一号”盾构机正在工作。而在地面的智能操控中心内,盾构机操作员通过实时影像,观察着盾构机的每一个动作……自主掘进、无人驾驶、自动纠偏,轻点一个按钮,它就能实现智能化运转。这就是直径达8米,首次搭载先进的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地面智能操控中心和智能水平运输系统等多项智慧核心技术的“基石一号”盾构机。它的投用,实现了轨道交通地铁盾构高质量、高效率建设。

        据统计,2024年,北京市轨道交通在建11条线(段),总里程222.7公里。其中在建地下线区间119段,使用盾构法施工区间达到81段,占68%,高峰时共计30台盾构机同时在地下掘进。当前,用系统设备自动控制替代人为操作,切实提升隧道施工的安全性和精准度,是北京地铁建设者的努力方向。为此,项目建设单位京投轨道快轨公司从“知识+经验”驱动向“知识+数据”驱动转型入手,运用智能感知、智能决策、智能执行,构成新一代盾构施工闭环控制理念;将盾构自主掘进系统、盾构自动纠偏系统、盾构智能保压系统、渣温实时监测系统、刀具磨损与刀温实时监测系统、盾尾间隙实时监测系统、排渣量实时监测系统、盾构远程监控平台、盾构地面操控室等进行技术集成,嵌入盾构自主驾驶轴线控制、智能运输、智能调度等多项关键技术,成功研发了“基石一号”盾构机,实现了施工安全质量和经济效率大幅度跃升。

        京投轨道快轨公司风险监测部副部长王丽娜介绍,“基石一号”采用了多项最新技术,首次应用盾构机自主掘进模式,在无人干预下,连续自动保压、纠偏和掘进参数控制;顺利完成了22号线政政(政务中心站至政务中心东站)区间掘进任务,通过左线数据采集和参数控制调试,首次实现右线区间全过程自主掘进控制;22号线政政区间右线无人干预的累计掘进环占比超过81%,已连续不间断自动掘进260环(环宽1.6米)。

        “22号线政政区间隧道用工人数减少达30%,每公里施工工期缩短10天;盾构机掘进过程中的轴线偏差、地面沉降控制和土仓压力波动控制等,显著优于人工操作水平。”王丽娜告诉记者,盾构机还运用了自动导向和纠偏、物料水平运输等技术,大大提高了施工质量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此外,为优化建设阶段设备安装作业环境和提升施工工效,在技术可靠、安全可行和经济合理的基础上,盾构管片首次采用预埋套筒技术,践行了工程建设降本增效的理念,为后续设备安装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重大项目办安全质量处处长刘涛介绍,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是北京市首条跨省域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首条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示范线。同时,22号线也是国内第一条集地铁快线、市域快线于一体,并预留与城际网互联互通条件、实现“多网融合”的创新线路,其将在北京第一次实现快慢车运行、不对称发车、多交路运营等多种运营组织方式。该线路建成通车后,将有效缓解跨界道路的交通压力,大幅度提升跨界通勤群众的出行效率。

        目前,22号线整体建设进入施工高峰期,地下段盾构区间全长45.6公里,22台盾构机同时作业。针对盾构机施工数量持续高位运行的现状,市重大项目办组织建设管理单位,围绕攻克隧道施工智能化掘进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向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成功申报“智能盾构全流程自主化建造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课题,并成功研制“基石一号”盾构机,使其在全网首次试点应用。“‘基石一号’的投入使用,是新质生产力在北京轨道交通建设应用的生动实践,将为首都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夯实技术和装备基础。”刘涛说。其后续将以“基石一号”为起点,持续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科技创新能力,加大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在北京地铁三期线网建设中的推广应用,助力轨道交通建设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