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新材公司管片智能生产线现场 ■企业/供图
2024年,对北京建工新材公司(以下简称“新材公司”)来说,为期五年的数字化转型阶段性工程告一段落。“今年,我们的数字化工程要在基层的每一个运转单元里实现全面推广和深度应用。”新材公司数字化工程负责人说。
新材公司让建筑材料这个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起步于12年前。如今数字化已经覆盖企业顶层管理和终端应用层面,基本建成数字化转型体系。
顶层设计 搭建数字化转型蓝图
2012年,刚刚成立两年的新材公司未雨绸缪,将目光瞄准了数字化转型之路,引入了生产和行政两套管理软件,实现企业流程管理的电子化和无纸化。
当时,企业数字化转型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探索数字化之路也从“资料上网”开始,将实体信息变为电子化数据。
“我们推动数字化转型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必须要有数字化转型的蓝图,一切要围绕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进行。”2017年的一次研讨会上,新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登平(时任总经理)对未来5年的数字化工作提出新要求。此时正值国内水泥行业深度重组,加之京津冀区域工程项目竞争激烈,新材公司所处的混凝土行业变革势在必行。
对于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新材公司按照不冒进、不盲目,小步慢跑、久久为功的总体思路展开。经过深度分析研讨,最终确定“一个架构,两个建设方向”的数字化转型方针。根据企业发展需要,最终形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五年实施方案。
“数字化管理架构是我们的基础,而聚焦总部管理数字化和基层生产智能化,成为我们精准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必由之路。”这位负责人说。
管理数字化 实现运营透明化
对于数字化的理解,新材公司遵循一个原则——提升竞争力。“提升竞争力,最重要的就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生产质量,最终形成一套科学、严谨,可复制、可延展的发展方式。”张登平说。
在新材公司主要领导亲自主抓,基层单位试点先行下,一个名为“NCC”的管理平台应运而生,成为数字化转型的“大脑”。如今,基层各独立经营单位的数字化系统全面更换完成,实现了数据信息的统一标准和互通共享。
随着业务上线的深度推进,给予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更加强有力的业务逻辑支持。聚焦经营线上的履约与成本分析,统筹公司内部经济相关业务流程的数字化管理需求,提供流程再造思路,不断丰富和完善管理平台的外延,成为员工从被动用到主动用的积极推手。NCC周成本和月成本分析的建立,为各单位成本管控和公司成本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和管理抓手,让数字化转型真正发挥出作用。
数字化平台在解决企业底层运转的高效准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坚持用工程项目管理思路去管理场站,客户信息、供应商名录、产品清单、原料清单等数据全部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集中统一管理。数字化管理平台针对不同市场情况,将合同分为多种类型,通过工程供应立项机制,实现合同审批、下发实施、生产供应的全过程闭环管理,确保每一单供应留痕,有效解决了部分工程的经营风险。
同时,企业建立履约风险台账,内嵌报警机制,对于工程款结算存在问题的项目及时提醒或停止供应,倒逼市场营销人员清欠,解决了企业利益受损问题。
生产数字化 打造高效运转平台
在新材公司,如果说数字化金字塔的顶层是NCC平台,那么金字塔的基座便是生产管理系统和工业互联网终端程序。
其中混凝土、PC构件两大生产管理系统分别对应“新材智猛”和“新材智旭”终端程序,如同餐厅和外卖平台的关系一样。工程项目通过平台下单,搅拌站在智慧监控设备加持下生产高品质产品,并由系统分派专业“骑手”送达指定位置,供应结束后,“骑手”送达回单,形成全过程智慧闭环。
试点站率先完成了大量智能软件系统和智能物联网设备的试点应用。“生产环节最重要的便是过程管理、产品质量、供应效率,我们通过智慧生产平台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多个环节的无人值守。同时,全过程数据信息实时上传NCC平台,可以对每一次供应形成全过程监管,确保生产安全。”时任试点站站长表示。
新材公司在终端生产系统的研发上,也并非是“闭门造车”,其先后与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将新设备应用到建恒站进行试点使用。该平台在行业内得到了高度认可,于2024年成为北京市“十四五”期间首批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
对新材公司来说,数字化转型五年实施方案的完成只是数字化运营管理的开始。“2024年,我们在企业全域推广数字化应用,并在既有基础上丰富其外延。比如,安全管理模块的上线,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到企业数字化转型之中;质量平台的搭建,将质量管控提升到新高度;自动生成财务凭证功能,为企业实现主板上市提供重要的财务支撑。未来我们的数字化之路还将继续延展扩充,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数字化工程负责人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