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燕保·百湾家园公租房项目外景                                 ■记者 董一鸣/摄

        近日,北京市住建委发布了《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对2016年发布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与评价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重点回应租房群众新诉求、新问题,在“一平方米”理念上下功夫,着力提升群众居住体验。其丰富完善了大空间布置、室内空间灵活运用、智能化管理、配套服务设施多功能利用等要求。

        《标准》提出了解决办法和思路,从结构选型方面,要求公租房宜优先采用主体结构大空间布置,以便于空间的灵活分隔和组合;从室内设计和家具选型角度,要求公租房室内装修应满足户内功能空间的灵活使用需求,精细化设计插座等末端点位,方便入住家庭通过家具、绿植、屏风等软性隔离设施,实现居室功能的灵活转换和复合使用。

        此外,为方便“一老一小”、残疾人等特殊人群起居、出行,《标准》提升了公租房适老化和无障碍的要求,提出除符合国家及本市的无障碍要求外,公租房户门门槛的高度不宜大于3.5厘米;小区内的公共活动场地与步行系统,应方便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活动和交往。《标准》增加了对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充电基础设施设置的要求,调整了地下自行车库出入口坡度。《标准》提出,公租房的地下空间宜设置灵活分隔的公共储藏空间,对拓展文娱设施、活动室等公共配套服务设施的多功能利用,以及充分利用公共空间解决部分户内使用功能予以强化,发挥“小户大家”优势。此次《标准》修订发布,进一步明确公租房设计、建设的要求,全面提高公租房品质性能及长久价值,实现建筑长寿化、品质优良化、绿色低碳化,助力公租房建设成为新型可持续住宅,让百姓住得更安心、更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