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04标段02B区域主体结构封顶施工现场    ■记者 周宇杰/摄

        4月28日,随着最后一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完成,由北京建工市政集团承建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施工04标段02B区域的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该工程北接国铁京哈线,西靠北运河河岸,东邻东六环,建成后是城市副中心的交通中心、商务中心和商业中心。该枢纽地下共3层,分别为进站层、候车层和站台层,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是北京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服务全国的十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也是本市唯一连接两大国际机场的铁路综合枢纽。按照计划,其于2024年12月底基本完成主体结构施工,2025年底前随京唐城际车站开通等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施工04标段02B地块包含地下空间结构工程、平谷线车站部分结构工程、M101线区间结构工程,建筑面积约12.9万平方米,基坑长约274米,宽约171米,开挖深度约20.2米至29.8米。为保证杨坨一街导行,其主体结构采用盖挖逆作法及明挖顺作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总工韩雪刚介绍,在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解决了本区域四周遍布在施基坑,周边环境复杂的问题,以及基坑内存在两个地上高层楼座结构且与轨道交通平谷线坑中坑重叠,结构形式复杂等诸多难点。

        据了解,在建设过程中,项目团队充分运用BIM技术平台管理现场施工,优化关键节点,利用安全生产智能管控平台、智慧建造平台等对现场施工实时监控,减少安全隐患,提升安全管理效率,并通过实时上传质量管理数据,切实提升一线质量管理水平。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管理,该团队大幅提升了施工的精准性和管理效率。据介绍,在本区域杨坨一街盖挖逆作区施工中,施工人员直接采用由构件厂预制的整根成品钢管柱,搭配最新的全回转式平台,实现逆作桩柱一体施工,一次成型。其相比传统钢管桩柱施工,工艺精度提升超60%。

        由于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位达地下负10米,如何解决地下结构的抗浮能力是项目部首要解决的问题。韩雪刚告诉记者,为了让该站牢牢固定在地基中,项目部在地基下方植入了2098根最大直径达1米、最长长度为68米的抗拔桩,充分抵消地下水浮力,使整个车站稳如磐石。“我们在桩基上进行筏板浇筑,形成牢固的桩筏结构,混凝土用量达到18万立方米,浇筑面积达到4.4万平方米,筏板最厚处达到4米,相当于1.3层楼高,让车站地基更加牢固。”

        此外,为确保主体结构坚固,项目部还专门从源头对结构混凝土进行优化升级。“相比传统混凝土,我们将混凝土抗裂性能提升了一倍以上。”韩雪刚表示。为了提升主体结构的施工质量,减少混凝土裂纹产生,项目部专门对混凝土进行重新研发,经过多次对比测试,决定通过添加氧化镁膨胀剂和增加粉煤灰含量等减少裂纹产生。据了解,氧化镁膨胀剂可放缓混凝土浇筑时的膨胀速度,减小自身应力;加大粉煤灰可以降低混凝土发热温度,从常规70余摄氏度降至60摄氏度左右,有效减少高低温差,减少混凝土裂纹。

        据悉,随着本次城市轨道和综合交通枢纽附属工程的主体结构封顶,城市轨道、换乘通廊和站城衔接区域建设将全面转入二次结构砌筑、机电安装和精装修等施工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