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垃圾综合处理设施项目已进入最后收尾阶段                         ■记者 刘偶/摄

        “目前我们正在进行项目最后收尾。”中建二局一公司设备安装分公司雄安新区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项目经理郭进斌说。作为国内首个地下/半地下的垃圾综合处理设施,雄安新区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集垃圾处理、焚烧发电、综合利用于一体,建成后将有效满足新区生产生活垃圾处理需求。

        雄安新区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项目位于雄县龙湾镇马务头村村南,总建筑面积达23.8万平方米,项目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未来将接纳雄安新区全域全口径的固体废物。相比传统垃圾综合处理,该项目采用一系列先进技术,使垃圾处理后可实现烟气超低排放。

        郭进斌介绍,项目建成后,可满足垃圾焚烧发电设施2250吨/天、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300吨/天、粪便处理设施300吨/天、污泥处理设施300吨/天、医疗废物处理设施10吨/天。面对如此大规模垃圾处理量,其后期排放问题如何解决?郭进斌告诉记者,项目通过采用飞灰熔融技术,可将垃圾焚烧产生的飞灰熔融为玻璃体、制备建材,甚至是工艺品,实现零填埋。“项目未来二噁英排放浓度将不到0.05纳克/立方米,烟尘浓度低于5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日本和欧盟标准。”

        除了低排放,飞灰熔融技术还使垃圾焚烧后的飞灰变废为宝。在项目建设现场,有一张大型项目建设示意图,垃圾处理设施的构造一目了然。餐厨垃圾等通过有机垃圾综合处理设施、沼气利用设施、垃圾焚烧发电设施、飞灰熔融设施等,可变成再生建筑材料,其他市政污泥、生活垃圾、医疗废物等也将分别通过相关设施,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在施工过程中,为保证工程按时建成投产,项目部还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等建立联动协商机制,面对各种现场问题,确保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多方协商,及时进行技术调整。郭进斌介绍,项目综合罐区就曾因部分屋顶取消使地面雨水收集量增大,超出了原设计最大排水量,在接到建设单位下达的文件时,雨水排水管路已按原图纸基本施工完成,项目部马上启动联动机制,与建设单位、设计、咨询、监理进行多方讨论,决定单独增加一路管道满足排水需求。最终,项目部在设计变更下达后,且不影响其他单位施工的前提下,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了增建施工。

        同样的案例,也发生在主厂房与行车道等区域。项目总工张志威介绍,由于建筑施工上的部分变更和设施取消,主厂房和行车道等区域增加了大量露天环境,项目部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沟通后,明确了给排水管道需要做防冻措施的区域,并得知其中部分管道要求安装电伴热以及绝热层保温,且保护层完成后根据管道属性刷两道对应颜色的油漆。为此,项目部在经过细致地统计与踏勘后,第一时间联络了专业分包,在既定完工日期前完成了增加的工程量。

        在雄安新区垃圾综合处理设施一期工程项目现场观景平台上,一张效果图展示了项目建成后的全貌:它如同一座植被茂密的山丘,一根高高耸立的烟囱,顶端被设计成带有白洋淀元素的莲花瓣造型,还是一个观光塔。

        张志威说,项目的烟囱可以说是雄安的地标建筑之一,高120米,采用最先进的除臭净化技术,把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同时,整个项目占地面积中有70%-80%为绿化面积,在垃圾处理主厂房和综合宿舍楼顶都实现了草坪覆盖。

        未来,项目使用后,垃圾焚烧发电,源源不断的电力将输送到雄安、北京,本项目的建成将极大缓解雄安及北京周边的垃圾处理压力和用电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