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首次向世界宣布了中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愿景——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继首次宣示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连续8次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进行阐述强调,发表一系列倡议和看法,为我国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将继续促进可持续发展,全面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求,2021年,北京市以率先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为基础,统筹实施碳中和行动,研究并制定了碳中和行动纲要,提出了2050年率先实现碳中和的总目标,明确了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作为首都能源企业,助力国家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重要责任和使命,要充分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的深远意义和战略机遇,应该从实际出发,把握好集团重点产业发展趋势,思考和谋划好企业中长期发展方向,并根据北京市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梳理确定好能源产业布局和集团转型发展的思路举措。

         一、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出,人类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导致20至21世纪初期间地球表面增温0.74℃。专家预测,全球平均气温上升2℃至3℃,部分冰盖将消失,地球上超过20%的物种会灭绝,30%的海岸带会被淹没。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气候变化正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存产生巨大的威胁,以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难题,也成为全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严重挑战。

        1901年到2018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的最暖时期。1951年到2018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4℃,升温率明显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全球温控1.5℃特别报告》指出,实现1.5℃温控目标有望避免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而这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在2030年实现全球净人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约45%,在2050年左右达到净零。

        为应对这种严峻形势,1990年开始,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框架下开始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制度安排的谈判,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达成《京都议定书》,2015年达成《巴黎协定》,提出了共同控制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水平,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以内的长期目标。碳排放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和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中国始终把应对气候变化当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2015年,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明确了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二、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是中国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次重大战略机遇

        (一)实现“双碳”是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需要

        中国油气资源相对匮乏,原油与天然气高度依赖进口。有关资料报道,2020年中国原油、天然气的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3%、42%。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却具备全球领先优势。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数据,2019年中国陆上风电、太阳能光伏、水电累计装机规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34%、35%、27%,均居全球第一。2020年,中国在增加可再生能源产能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占全球装机容量的45%(117吉瓦),几乎是2019年自身新增装机容量的两倍。2021年,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达到1.01亿千瓦,海上风电异军突起,全年新增装机1690万千瓦,累计装机规模达到2638万千瓦,跃居世界第一。“双碳”目标将推动能源结构从化石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化,有助于提升中国能源独立性。

        (二)实现“双碳”目标挑战十分严峻

        我国尚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阶段,部分产业还处在中低端,对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非常大,实现“双碳”目标将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的能耗高、碳排放量大。中国依赖化石能源,2019年中国的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占到85%,其中煤炭占58%,石油占19%。我国能源效率远低于欧美国家,减排任务更加艰巨。

        (三)实现“双碳”目标的重中之重是实现能源结构的清洁化

        实现“双碳”目标是系统性工程,涉及能源供给侧(燃煤电厂)、工业企业、建筑领域、交通领域、国土绿化等多个领域。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降低化石能源占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发展碳交易将成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中之重。

        据有关资料预测,2025年,清洁能源将成为主导,占比57.5%。2030年我国电源装机总量将增长至38亿千瓦,清洁能源装机占比将达到67.5%。同时,得益于制造端的技术进步,过去十年,风电、光伏成本大幅下降,行业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以技术带动的能源领域商业模式创新正如雨后春笋一般在全球出现,吸引了全球资本市场的关注,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据有关机构预测,2050前实现碳中和需要累计投入90至100万亿人民币。

         三、“双碳”目标下集团产业发展趋势和转型发展思路

        (一)产业发展趋势

        1.风电光伏:潮平岸阔,创新不竭,迎来爆发式增长

        风光新能源全面进入平价时代。过去十年,全球风光度电成本快速下降,国家发改委印发文件明确2021年新建项目上网电价均执行燃煤发电基准价,不再通过竞争性方式形成具体上网电价。集中式风光向大基地建设、规模化方向发展,迎来装机高峰。“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五大海上风电基地,各地在纷纷将千万千瓦级大基地项目作为“十四五”能源重点工程。截至2021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10.63亿千瓦,同比增长13.8%,占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4.8%。分布式能源进入快速成长期。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下发专项通知要求报送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9月,国家能源局公布整县推进试点名单,共计676个县(市、区),占全国县级单位的24%,截至2021年9月,加入整县分布式光伏开发大军的企业超过54家。2021年底,分布式光伏年新增装机占光伏总装机的55%,历史上首次突破50%。

        2.氢能、储能:布局加码,砥砺前行,驶入发展快车道

        当前,以北京为核心的京津冀氢能全产业链基本贯通,氢能“制—储—运—加—用”产业链已日臻成熟完善,但关键技术仍需突破。随着国家能源局出台《“十四五”能源领域科技创新规划》,氢能及燃料电池被列为“十四五”期间能源技术装备的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北京市带头打造氢能试点示范城市,将以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重大示范工程为依托,2023年前培育5至8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氢能产业链龙头企业,实现氢能技术创新“从1到10”的跨越;2025年前京津冀累计实现氢能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

        3.火电、煤炭:内外兼修,勇于变革,进入转型攻坚期

        “双碳”目标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大力度规划建设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煤电机组需大力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碳达峰后煤炭市场份额将逐步下滑,消费端对煤炭产品质量需求或将进一步提高,煤企矿山转型最终会走向生态修复。

        4.热力、供暖:乘势向前,拾级而上,开启系统重构路

        伴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进程,供热事业处于快速发展期。供热将从传统燃煤、燃气化石能源结构向低碳非化石能源为主能源结构转变,从单一能源方式向以低碳能源为主、多种能源和方式互补的方向转变。供热将从传统的系统向安全、低碳、清洁、高效、经济、智慧现代系统转变,实现技术装备升级。供热将从传统生产运行模式向舒适、个性、数字、智能、综合化服务型转变,实现经营业态转型。

        5.康养、文旅:朝阳初升,蓄势待发,进入跨界黄金期

        2016年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来,康养、文旅跨界融合亮点纷呈。旅游、文化、娱乐、健康、养老等业态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加快,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据有关资料估算,目前我国文旅产业市场消费需求在12万亿元以上,康养产业需求在5万亿元以上。有关资料指出,国内沉浸体验式生态文旅产品、高端健康养老新模式供给明显不足。

        (二)集团转型发展的思路举措

        总体思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指导,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助力北京率先实现碳中和为目标,以智慧能源建设为方向,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重要业务领域示范带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首都现代综合能源服务体系。

        1.减排方向、指标及发展目标

        清洁化是能源生产碳减排的方向;电气化是能源消费碳减排的方向。集团京内企业已经达峰,其中北京热力通过收购、优化北京市现有供热存量,不计入京内供热碳增量,峰值为1002万吨。全集团碳排放总量于2025年达峰,不计入京内供热碳排放增量,峰值为14500万吨。

        2.确立“十四五”发展目标并严格落实

        发电装机控制容量突破5000万千瓦,力争达到60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力争超过50%。新增风电、光伏装机不低于2500万千瓦,力争达到全国非水可再生能源装机的3%。燃煤火电控制容量2200万千瓦左右。落地综合能源服务项目不少于30个。争取建成5至10个氢能多能互补综合能源项目,力争建设加氢站30座。供热面积突破7亿立方米,北京市占有率力争突破50%。煤炭产能达到3000万吨/年。康养文旅经营收入过100亿元。

        3.助力北京碳中和的主要举措

        一是大力实施“风光战略”,大幅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十四五”时期,实现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2500万千瓦以上,可再生能源占比超过50%以上。布局一批千万千瓦级风光项目基地进京项目。通过自主开发、并购重组等多种途径,围绕国家九大清洁能源基地,依托特高压外送线路布局一批千万千瓦级风光项目基地,重点争取大同、锡盟、乌兰察布、张家口和承德等基地项目落地。

        二是加大分布式能源开发力度,拓展能源产业新业态。以各平台公司已布局的项目为支点,积极争取一批整县分布式光伏项目落地,拓展周边资源。充分挖掘本地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潜力,强化首都国企使命担当,加强与北京铁路局、北京地铁、首钢集团、北汽集团、首农食品集团等兄弟单位合作,产业协同共同开发一批分布式能源项目。充分利用集团在电力、热力领域用户侧客户资源,采用分布式能源、智能微网、储能、氢能等新技术,为用户侧客户制定电、气、热、冷灵活解决方案,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能源服务体系,打造涵盖技术模式、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等集成创新可推广、可复制的一批重点项目落地。

        三是稳步实施供热系统重构。推动区域热网与中心城区热网“互联互通、互保互备”。加快推进小散燃油、燃气锅炉房整合并网。积极探索绿电蓄热、太阳能供暖等电能替代新模式,加大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和工业余热利用等综合能源新技术应用。大力实施供热系统节能改造,运用供热大数据,逐步构建智慧供热体系,实现多源互补、智能调节,使可再生能源效率最大化。

        四是加快推进火电转型升级。深度挖掘燃煤机组调峰潜力,在保障机组安全可靠、长期有收益的情况下,进一步开展深度辅助调峰灵活性改造。加大风光火储一体化应用;探索风补火调频补偿、电蓄热、热电解耦等其他新形式辅助补偿技术应用。

        五是培育生态文旅康养新业态。围绕首都功能定位和生态涵养区相关要求,以开发京西“一线四矿”转型项目为契机,大力培育生态文旅新业态,打造全国矿区绿色低碳转型的示范点,形成“两山”理论在北京的生动实践。紧紧围绕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以整合北京市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资产转型为契机,打造绿色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新平台。

        “双碳”转型之路道阻且长、任务艰巨、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2030年碳达峰目标、2060年碳中和愿景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擘画了蓝图。京能集团作为首都国企,要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国资委党委领导下,在《北京市碳中和行动纲要》指引下,进一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脱碳减排工作,规划时间表,明确路线图,聚焦重点领域、重点业务,抢抓机遇,共克时艰,坚决打赢这场产业升级、转型发展、助力北京率先实现碳中和的攻坚战,为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首都综合能源服务集团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