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医疗主楼及直升机停机坪                     ■记者 张军/摄

        473个隔震支座打造北京首个采用隔振工艺施工的医院;直升机停机坪实现了服务冬奥,应急快速响应;国家级创伤中心设置其中成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医疗工程……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通州院区近日启动内部医疗专业设备安装工作,预计到今年10月底,院区可以实现试运营,并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指定医疗保障医院。

        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由医疗主楼和行政科研楼两栋单体组成,可提供800余张床位,建成后将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要的医疗配套工程,在满足北京市东南地区患者医疗需求的同时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医疗服务设施,可以覆盖河北省廊坊市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以及天津市武清区,形成区域最为核心综合医疗机构。

        对北京城建集团北大人民医院通州院区项目经理李少华而言,这个项目的建设可谓一波三折。“其实项目2014年便开工建设,最初作为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新院区,但随着城市副中心概念的提出,通州区对项目的定位也逐步调整,如今这个项目终于迎来自己面世的一刻,对我们建设者而言新医院的投用也是弥足珍贵的礼物。”李少华说。

        该项目最大的亮点便是隔震支座设计,其方案确定甚至比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党史馆等国家级重点工程更早。李少华说:“那时行业内根本没有相关的先例,我们团队围绕技术方案对隔震支座的安装工艺进行反复研究,特别是对固定支座的平整度和位移空间进行了缜密计算,最终得出的诸多数据为大兴国际机场、中国党史馆等工程提供帮助,而该项目也成为全市首个使用隔振技术的医疗项目。”

        473个隔震支座密布于建筑地下一层与地上一层之间,将建筑一分为二,地上部分全部依靠这些支座连接,如同一座悬浮的建筑,一旦发生地震,支座如同弹簧一样的设计可在预留的40厘米隔震缝范围内形成左右拉拽来平稳建筑,确保使用安全。

        除了抗震性能,隔震支座对地上部分的建筑施工也更为环保,由于隔震支座对抗震性的帮助,地上建筑的自重可以更轻,相比没有隔震支座的建筑可以降低材料用量,实现为建筑绿色瘦身。

        走在院区里,砖红色的陶板幕墙格外鲜亮。李少华说:“这种陶板不仅自重低于石材50%,同时陶土板与主体结构安装时预留了空腔,使得面材跟墙体之间的空气层能够‘自由呼吸’,可以散湿散热,提高建筑物自身的舒适度,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达到双重立体保温效果。”

        对项目而言,建设难度不如改造难度大。由于医院属性和定位的调整,带来了诸多功能布局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中西医结合医院独立设立有中医相应科室和药房,而北大人民医院更倾向于现代先进医学技术的研究,原中医的相关功能分区全部重新布局调整。机电管线的设计和安装也进行了重构,项目部联合设计机构邀请北大人民医院各科室负责人对不同专业的需求进行现场沟通,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调整布局,其中管线走向变化带来了需要在混凝土结构上开洞的问题,为此技术人员对开洞前后的加固改造需要详细计算,整个项目开洞多达50余处,每一处的计算都远比新建工程更加细致,确保主体结构安全。

        根据计划,今年10月通州院区将完成所有医疗功能调试进入试运营阶段。正式投用后,医院将以国家级优势学科为先导,设置国家级创伤医疗中心、血管造影中心等学科,以打造应急救援保障为切入点,形成服务城市副中心及北京东南地区为核心,辐射河北、天津等地,提升区域医疗综合诊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