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一股“China Travel”热潮在全球社交媒体平台掀起,相关浏览量超过7亿次。酒店的机器人服务、无人驾驶出租车等智能场景,都成为许多外国友人的分享话题。而在中国深圳,一则国外游客线上点单,等待无人机送咖啡的视频更是收获百万点赞,让人直呼来到了“未来之城”。
近年来,中国民用无人机产业高速发展。应急保障、安防巡检、测绘信息……无人机的市场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更是正式挂牌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其具体职责包括拟定并组织实施低空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有关政策建议,协调解决有关重大问题。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低空经济作为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从概念阶段转变为现实市场,受到政府与资本市场的高度重视。在竞速“天空之城”的大背景下,国企作为国家战略的坚定执行者,发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低空经济,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国企能够依托自身业务平台,深化低空经济上下游产业链布局。
“中国的无人驾驶航空技术目前在国际上处于相对领先地位。”在2024年“低空经济——中国经济增长新引擎”专题会议上,中国民用航空局原总工程师殷时军如此说道。事实上,据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万亿市场之下,优势明显,但低空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相关专家指出,在城市区域发展低空经济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人口密集区域的空域管理压力巨大,有限空域资源分配问题亟待解决。同时,地面基础设施的高昂成本、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要求以及噪声控制等问题,都需要努力解决。而国企在构建低空经济发展根基方面则能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低空经济的根基无疑是低空经济网络设施和数据平台设施的建设。赛迪顾问智能装备产业研究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网络设施重点通过卫星通信、5G-A、ADS-B 等通信方式相互补充,保障低空整体的网络信号。数据平台层面则包括数据中心、算法以及低空数据处理等内容。目前,国有三大运营商已在基础设施方面布局低空经济。中国电信提出加快建设云网融合、通智一体、通感一体、天地一体的低空智能网络;中国移动表示将加强网络新架构、融合新空口等关键技术攻关;中国联通近日发布智慧低空应用平台和低空安全监管平台两大低空核心产品。由此可以看到,国企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引领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引领低空经济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与此同时,低空飞行安全问题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和地方国资企业能够承担更多的安全责任,确保低空飞行安全。
2024年作为低空经济发展元年,上海、湖南、深圳等省市国资力量纷纷入局,成立低空经济相关企业。北京依托独特的产业基础、科技和资源优势,也在积极谋划与布局低空经济发展。北京市经信局等部门发布了《北京市促进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力争通过三年时间,使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5000家,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该方案的发布,一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响应,二是有利于北京发挥得天独厚的航空航天科技资源优势,在全国低空经济发展中发挥示范效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表示。
在低空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同样具有显著优势。2024年12月23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公示信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6所高校申请增设“低空技术与工程”新专业。专家认为,“低空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增设是一次前瞻性布局,旨在培养符合国家紧迫需求的低空技术与工程复合型人才。目前,国内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中,国有企业与高校相向而行、构建创新伙伴关系,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有利于发挥国有企业和高校各自比较优势,进而形成“1+1>2”的整体优势。
综上所述,国企在构建低空经济发展根基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通信导航监视系统、拓展应用场景与价值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