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安全评估团队队员正在检测                                       ■记者 刘偶/摄

  8月6日清晨,密云区冯家峪镇的山道上还弥漫着雨后的湿冷雾气。北京建工市政路桥科技发展公司三检所房检中心的主任工程师邢百朋带领着评估团队踩着没过脚踝的淤泥,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跋涉,朝着黄梁村方向前进——这里是他所带领的房屋安全评估团队当天的首个检测点。从密云城区驻地出发时,天刚蒙蒙亮,40公里的山路他们走了整整3小时。

  “大家抓紧时间,先查看地基沉降!”邢百朋抹了把脸上的汗水,指着眼前一栋石木结构的老房喊道。屋檐下还挂着洪水退去后留下的泥线,距离地面足有1.2米高,墙体裂缝里卡着水草和碎石。这是7月底暴雨过后,三检所先遣队在密云、延庆两区开展房屋安全评估的第3天。

  7月31日,北京市住建委的应急指令传达到三检所。三检所作为2023年房山暴雨后应急评估队伍的重要力量,即刻从房检中心、地基中心、公路中心、检测一室等4个部门临时调集技术骨干,组织各相关专业人员开展技术培训与安全培训。随后,迅速组建了一支由15名技术能力突出、协调组织能力较强的人员组成的先遣技术团队,第一时间奔赴受灾区域,投入到紧张的房屋安全评估工作中,同时委派1人前往市住建委协调数据统计和质量保障工作。此外,考虑到各受灾区域的实际需求,还组建了6人的预备组,随时待命,为受灾地区提供支援。

  此时,邢百朋作为密云区灾地区房屋安全评估项目质量负责人,带领8名技术人员,迅速抵达密云灾区。邢百朋介绍,他们这支由房检中心、地基中心等4个部门骨干组成的队伍,绝大数骨干都参与过2023年房山暴雨后的房屋评估。“但这次情况更为复杂。”邢百朋蹲在穆家峪镇一间泡水房的墙根前,用卷尺测量着墙皮剥落的范围,“相比房山,这两年我们经过多次培训和技术总结,在地基下沉、山体滑坡堆积等隐患评估方面,有了更加具体的评估标准。”记者看到,他手中的评估表,全部实行一栋一表台账制,从产权人信息、房屋信息、排查情况、评估结论和建议5大类进行逐一登记。同时,针对浸水房屋检测核心环节,评估对人员从地基基础、环境情况等多方面,20余个检测项目进行逐一检测评估。

  为了赶在8月17日前完成首轮评估,团队制定了详细的时间作战表。每天7时30分,两台满载检测仪器的越野车从密云城区出发,分别奔赴冯家峪镇和穆家峪镇的3个行政村。

  在辛安庄邓某的院里,邢百朋正与年轻技术员合力操作激光测距仪。这间建成不久的房屋西墙出现了90度斜裂缝,最宽处能塞进手指。“大爷您看,这墙根地面向外下沉了10公分,暂时不能住人。”他用马克笔在墙上画出裂缝走向,手机同步记录着坐标。这样的检测每天要重复20多次。

  下营村里,检测人员戴着安全帽钻进吊顶,手电筒光束照亮了霉变的木梁;在庄头峪村,部分房屋仍浸泡在没过膝盖的积水中,他们只能先在院外充分勘查房屋受损情况,等水渗干后再补做室内检测。

  前往黄良根村的山路暂时无法通行车辆,检测人员要背着20多斤的设备徒步3公里上山。“有一次踩着淤泥行走,突然陷下去半个小腿。”队员王设回忆道,随着降雨结束后桑拿天来临,遇到干净的过水路面,每个人的胶鞋里都能清洗出半斤泥;每天傍晚返程时,衣服和裤腿上结着白花花的盐碱。

  20时的密云城区驻地,灯光通明。邢百朋和队员们围坐在临时拼凑的桌子前,将当天的检测数据录入并核实。屏幕上256间已检测房屋的信息清晰呈见:198间可安全居住,37间需简单修缮,21间暂不能入住。每一条结论都附带1组以上的检测数据和多张不同角度的照片。

  截至目前,先遣技术团队已完成密云区和延庆区共计166座住宅房屋的应急评估工作,其中确定为可以安全居住的有66座,需要进行简单修缮后才能居住的有70余座,暂时不能居住的有近30座。后续,三检所还计划利用现有的“空天地”一体化装备,对受灾区地形地貌及房屋变形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为相关部门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