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康养颐寿嘉园东竹园项目                                           ■企业/供图

   近日,由北京城市更新专项小组指导,北京城市更新联盟联合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建研究中心举办的第四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已正式进入网络公开投票环节。

  京能集团所属北京康养颐寿嘉园·东竹园项目经城市更新相关领域专家初评,从220余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75强。这座由存量建筑改造而成的养老机构,将“老有所养”转化为银发族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图景。

  走进顺义潮白河畔的北京康养·颐寿嘉园东竹园,“红砖白栅”风格的建筑群令人眼前一亮。谁能想到,这里曾是闲置多年的北京市物价局培训中心(原东竹园宾馆)。北京康养秉持“改以致用”原则,保留建筑主体结构,将9栋风格各异的旧楼,统一改造为温情满满的“红砖白栅”风格立面,既节约拆改成本,又以70年代的红砖记忆唤醒集体情感共鸣。

  历时半年完成适老化改造,东竹园宾馆成功更新转型为,集健康管理、运动康复、营养膳食、智慧养老、科技养老五大维度的区域普惠性养老机构,也是北京首家培疗机构转型普惠养老的示范项目。项目总占地面积达到1.406公顷,建筑面积10641平方米,共设置床位217张。

  项目以机构养老为基础,重点打造认知照护、智慧养老、膳食餐饮三大特色服务体系,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专业照护服务。项目按照四星级以上标准建设,能够满足全龄段老人多元化养老需求。

  室外,原有的亭、廊、桥、池、石、松、竹等元素,经优化升级打造为景观花园,构建亲水平台、水边栈道、观景廊架、健身中心等设施,成为长者安放记忆、延续生活热情的“世外桃源”。

  室内,一系列适老化改造,令人备感温暖。走廊内加装医用电梯,化解上下楼不再是难题;通过缓坡设计无障碍通道,消除台阶高差,为乘坐轮椅、拄拐杖的长者,打造安全便捷的通行路径。地面铺设的防滑地板与地胶,预防长者滑倒;过道两侧安装连续扶手并搭配休息座椅,为长者提供随时倚靠、歇脚的空间。

  室内改造采用“最小干预”策略,15平方米的居室安装整体卫浴,可节省0.8平方米空间,同时实现智能坐便圈、毫米波生命监测仪等12项适老设备全覆盖。在照明设计方面,可变色温吸顶灯可根据不同时段调节光线氛围;床头阅读灯满足长者阅读需求;小夜灯以柔和光芒,兼顾夜间照明与避免刺眼眩光。

  居室里的电动床,可灵活调节床头、床位及床高,搭配坚固护栏,防止长者意外跌落。室内与卫生间均配备紧急呼叫设备,长者一键呼救,护理人员佩戴的智能手表可立即接收信息,确保响应及时。毫米波雷达生命探测器能随时监测长者呼吸与心率,一旦长者在设定时间外离床,终端将迅速报警,护理人员可第一时间查看长者情况。卫生间淋浴区配备防滑坐浴凳,地面铺设防滑垫,有效降低长者滑倒风险。墙体安装L型扶手,为长者站立、起身、转身等动作提供支撑。洗手台高度依据轮椅人体工学数据调整,下方预留充足空间,方便轮椅顺畅进出。

  认知症长者专区采用小规模生活单元布局,搭配含怀旧装饰与感知训练设施的公共“大客厅”,为长者提供私密居住空间与温馨社交场所。

  作为北京首家培疗机构转型普惠养老的示范项目,东竹园项目运营首月,200余张床位预定率超80%。

  一位退休老人在留言簿写道:“这里的红砖墙让我想起年轻时的厂房,价格亲民,京能集团实实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这种模式,不仅破解养老服务“高端化”与“普惠化”的困局,更让国企担当,转化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温度。该项目顺利实施,为存量资产转型利用提供新思路,也为城市更新贡献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