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低空经济赛道日益火热,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产业正崭露头角,应用场景愈发丰富,开始介入并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政策加持与市场需求激增的双重驱动下,低空经济逐步迈向市场化、规模化的发展阶段。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纷纷入局,谋求在低空经济这片蓝海中布局、生根。
政策春风强劲 产业之路渐畅
近几年,低空经济频频出现于国家政策布局中,推动产业站在风口之上。
2016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扩大低空空域开放,明确要求科学规划空域、优化飞行服务、提高审批效率。这一举措紧紧抓住通用航空“上天难”的主要矛盾,成为促进通用航空业发展、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之举。
2021年2月,低空经济被写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打造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其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这一决策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意味着低空经济将在国家经济布局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培育新动能的关键力量。
2024年可谓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元年”。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低空经济列为新增长引擎,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
这一系列高规格的政策定位,充分彰显了低空经济在国家发展蓝图中的重要地位,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地政府纷纷响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北京、安徽、山东、深圳、广州、成都、南京等20多个省市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支持低空经济发展,并制定了详细的低空经济发展规划与明确目标,争相打造城市空中交通样板示范。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作为首批开放的试点城市,在低空经济领域先行先试,“天空之城”的梦想正逐步照进现实。
场景遍地开花 规模化发展待引导
低空经济,是以低空空域资源为核心,以通用航空、无人机、航空物流、低空旅游等为代表的产业集合,其产业链条涉及上游原材料及零部件,中游载荷、低空产品、地面系统,以及下游产业应用等方面。
从搭载乘客的“空中的士”,到运送货物的无人机外卖;从农业植保的无人机作业,到城市应急救援的直升机出动,目前,中国低空经济已初具规模。不仅如此,低空经济涉及的农林植保、电力巡检等传统通航作业,近年均保持稳步增长态势,空中游览、航空运动、医疗救护等新业态也在加速发展。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低空经济发展至今,仍面临技术不成熟、商业场景不足、发展同质化以及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尚且缺乏规模级的发展案例。同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无法支撑大规模示范应用和商业化发展。
业界普遍认为,在政策引领下,国家对于低空经济的发展意图明确,下一步更应该关注技术与应用场景如何落地。政策催化出的万亿蓝海,若要实现持续发展,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正积极投身这一新兴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
上海率先出牌。2024年12月,上海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9亿元,由多家国企联合组建,强势入局低空经济领域。该公司由上海机场(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久事(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城建(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国企联合组建,业务范围涵盖机场运营、投融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信等多个领域,为上海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
在产业布局方面,该公司聚焦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研发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飞行服务管理等核心环节。一方面,整合各类资源支持eVTOL企业发展。目前,上海已汇聚多家eVTOL头部企业,例如峰飞航空、时的科技等。该公司的成立有助于这些企业在产业链上下游建立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产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积极投身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相关行动方案,将建设起降设施主枢纽、主航路、主节点等,为eVTOL运营提供必要保障。
国家队入局 多重因素使然
这背后凸显了国有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以及产业链协同等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这些优势,国有企业在低空经济领域拥有强大竞争力,能够迅速打开局面,推动产业蓬勃发展。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低空经济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国资国企发挥重要的支柱作用,探索建立高效有序的海陆空全域融合运行模式,助力完善基础设施、应用场景、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产业生态。
以成都为例,当地国资国企围绕“研发+制造+运营+服务”的模式,构建低空经济产业集群。先后投资航空航天、无人机制造及相关服务产业等项目39个,吸引100余家企业入驻园区开展研发测试工作,完成测试试飞3万余架次。同时,打造了无人机试飞测试、无人机反制等14类场景,有力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同样,在深圳,当地国企在政府的统筹规划下协同发力,迅速规划建设了一批低空经济产业园区,吸引众多上下游企业入驻。这些园区不仅提供了完备的办公场地与研发设施,还配套了试飞空域、起降跑道等专业设施,实现了从研发到制造、从运营到服务的全产业链集聚,打造出一个个低空经济的“生态绿洲”,立志创建“低空经济第一城”。
通过布局低空经济,国企不仅能够拓展新兴业务,还能借助与现有业务的协同效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此外,低空经济的发展为国企创造了参与智慧城市建设和智能交通发展的新契机。今年,随着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低空经济发展的瓶颈逐步被打破,这不仅给予国企更大的发展空间,更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央国企的入局以及区域经济的支持,各方将携手共同构建更完善、更具活力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相关产业将取得实质性进展。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