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工程亮起了炫丽灯光 ■记者 董一鸣/摄
12月9日晚上七点,位于雄安新区容东片区B1组团,102台塔吊亮起了北京城建集团LOGO的红、绿色灯带,塔吊之下各种运输车辆穿梭其中,施工作业面依旧热火朝天。北京城建集团容东片区B1组团项目会议室内,项目经理方国良正在和各部门负责人一起分析当天的施工进度,并部署第二天的计划。这样的工作节奏从今年6月中旬开工一直持续到现在。“目前,我们已经完成108栋建筑的主体结构施工。春节前我们将完成全部121栋建筑的主体结构。明年项目将交付当地政府,居民便可以拎包入住。”方国良说。
每栋楼顶都可以看到少数工人在作业,此项目现场有万名工人 ■记者 董一鸣/摄
雄安新区容东片区B1组团安置住房及配套设施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43万平方米。组团内建设功能主要为住宅用地、配套学校用地、公园绿地用地及体育用地等,包括119栋住宅、1栋公寓,并配建有幼儿园、小学、中学、邻里中心等,未来能实现15分钟生活圈。
要完成如此体量的工程,北京城建集团由工程总承包部牵头,并选派了下属多家企业共同参与,现场管理人员约500人,劳务人员最高峰达到1.4万人。对生产副经理李俊而言,要让这万余人的队伍能够平稳有序地开展施工作业,绝不仅是划分七个区域那么简单。李俊经常要和道路施工队伍沟通道路的导改事宜,确保项目材料运输不受影响。
如此大的项目再多的工人也显示不出来 ■记者 董一鸣/摄
如今,李俊手下8名统计人员每天奔波于各区进行数据收集。每个区域的工序、机械、人员、节点、材料用量等施工全过程的数据每天都会汇总到李俊这里。这些数据的背后,项目正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这个工程数据的积累,我们要实现超大工程建造经验的可复制,特别是让这些数据在其他工程上快速应用,提高我们智造的水平。”李俊说。
每天早上八点,结束晨会的安全副经理江博都会带上安全帽走入施工现场。3万步!几乎成了江博每天“检验”工作是否到位的计量。“我们项目共分7个区域,有安全管理人员约80名,大家在各自的区域巡察安全生产情况,不敢有一丝马虎。”江博说。
在楼顶施工的工人看着高楼拔地而起,也有着万分的感慨 ■记者 董一鸣/摄
来到一号区域,江博检查好飞行器状况,随即开始B1组团的安全检查。飞行器在工地现场缓缓升空,地面上的安全人员紧盯屏幕,观察着楼外的吊篮,检查工人的施工安全情况。无人机是B1项目的安全管理创新举措。“靠腿脚转现场一天连两个栋号都检查不完,特别是室外高空作业,更容易成为安全检查的死角。无人机弥补了监管空白区,同时我们通过无人机对违章作业人员进行语音提示,让他们改正问题。”江博说。
不少工人打完饭后就在工地休息区吃饭,饭后立刻投入紧张的工作 ■记者 董一鸣/摄
培养全员的安全意识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每周,项目现场的信号工、电工等特殊工种负责人都会集中到一起,由项目安全部门进行专题安全教育;每个月江博和同事会召集全体施工队伍负责人进行学习。
另一边,将装修环节的160余种材料封样后,项目质量总监钟韧开始安排材料进场验收工作。“‘雄安质量’是我们始终坚守的底线,所有材料都要经过我们的确认封样后才能进场,再经过外观检测及复试合格后才能送到作业面的万余名工人手中,确保他们能够建成高品质的住宅。”钟韧说。打开手机,钟韧将项目质量管理相关图片上传至雄安新区专门研发的手机APP上,同时项目整体的质量控制数据分析也展示在他面前,每日数据更新让钟韧对项目现场的质量情况了如指掌。
项目对工人生活区极为用心,让工人下工后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记者 董一鸣/摄
相比主体结构时期的钢筋、模板、混凝土这三大材料管控,装修涉及的材料种类更多,工序更复杂。“7562套房间,每一户我们都要进行分户验收,我们要用自家装修的标准来验收每一个房间,尽全力让未来这里的住户能够真正满意。”钟韧说。
如此大的项目,虽然人员过万,但是想找到人如同大海捞针 ■记者 董一鸣/摄
为了确保施工质量,一种名为“穿透式”的管理制度在项目现场出现。业主、施工、监理等单位经常采取现场会议的形式,而作业班组也要参会。“所有问题现场提出、现场商榷、现场解决、现场执行,这种一插到底的管理模式成为B1组团质量管理的最大亮点。”钟韧说。
晚上十点,每日生产分析会结束了,可此时施工现场却并无休息的迹象,新的质量要求和进度任务已经在去往作业面的路上了……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