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研究城市智慧能源管理系统开发问题 ■通讯员 王洋/摄
近年来,作为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电力企业,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紧密对接北京城市副中心“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建设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保障,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服务一大批重点项目顺利启用、投产送电。2024年,国网北京通州供电公司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京郊电力主网持续完善
“一定要注意施工安全,严守施工安全规范。”大营110千伏变电站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吊臂升降、车辆穿梭,通州供电公司建设部项目经理李留学反复叮嘱施工人员安全事项。该变电站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是全市首座绿建融合数字化零碳变电站,计划今年11月投运,届时将为行政办公区二期、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北京学校及周边居民提供可靠电力保障。
数据显示,2016至2023年,通州地区年负荷增长率达到8.31%。为着力解决电力电量供需时空不均衡等问题,通州供电公司做优电网资源配置平台,将电网规划建设蓝图绘到底。
2018年行政办公区110千伏市府东变电站投运、2019年运河商务区220千伏运河变电站投运、2022年500千伏画乡变电站投运……城市副中心发展一座座变电站拔地而起,电网布局日趋优化,形成了“一南一北”500千伏双电源支撑、“三分区”220千伏供电、110千伏链式接线供电的坚强网架结构,推动区域电源支撑能力和电网安全运行水平持续提升,为未来有效承接高比例外来绿电、支撑本地大规模分布式新能源并网打下坚实基础。
智慧配电网大放异彩
城市电网中,主网是电力运输的“主动脉”,配电网则犹如连接千家万户的“毛细血管”。以行政办公区为先行,通州供电公司在城市副中心推广建成更多双环网合环运行的“双花瓣”网架,建设可靠性高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智慧配电网。
2023年底,位于通州大运河畔的城市绿心公园内,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开放,与城市绿心一道成为城市副中心蓝图中的点睛之笔。
通州供电公司营销部客户经理一室班长曾鹏介绍,作为“三大建筑”的配套电力设施,4座10千伏开关站实现双环网合环运行,为13座配电室提供高可靠性供电保障。智慧配电站室选用绿色环保电气设备,配置设备状态、环境等智能监测终端,显著提升了配网运行感知、运维管控和服务保障能力。
“未来,包括三大建筑在内的城市绿心组团区域将依靠城市副中心智慧能源管理系统(CIEMS)进行综合能源监测管理。”通州供电公司新型电力系统创新中心主任王雅群说。
2023年4月,由北京城市副中心管委会组织制定、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和通州供电公司负责起草的《城市副中心新型电力系统10千伏及以下配电网设施配置技术规范》正式发布,为建设智能高效的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技术支持。
“零碳”未来加速实现
通州供电公司扛牢电网职责使命,聚焦“引绿、赋数、提效、汇碳”4个方面,深入实施示范项目建设,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
走进前疃村,村民屋顶的光伏板整齐划一,通过交直流混联技术,配备2台150千瓦时移动式储能装置,光伏发电“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波动状态变为了“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的有序调控。2023年,全村光伏年发电量约101万千瓦时,减少碳排610吨,为大规模分布式电源可靠接入提供了更好的乡村样板。
“今年我们的重点任务是打造安全韧性、经济高效、灵活智能的数字化配电网,其中一项是以前疃村为试点,通过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实现全村分布式光伏、充电桩数据分钟级接入,为后续全面开展分布式光伏柔性控制、车网互动等应用奠定基础。”通州供电公司设备部专工宋嘉琚说。
在通州区牛堡屯的新型电力系统实验基地,通州供电公司紧扣城市副中心绿色发展需要,搭建了绿色交通基础充电设施智能检测、高质量新型电力系统科技成果孵化、产学研用一体化绿色转型协同创新三大平台,建设了源、网、荷、储、控制五大实验场景,成为以科技创新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试验田”。
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新城展新翼。电网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在城市副中心经济社会发展中留下了鲜明印记。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通州供电公司将继续书写追“新”逐“绿”的故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