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投资产公司管理的工程档案存放库房内景                          ■记者 周宇杰/摄

        记者近日从京投公司获悉,深耕于档案管理领域的京投资产公司,明确工程档案管理“在线化、平台化、移动化、数字化”转型目标,今年将启动工程档案数字化加工试点工作。

        近年来,京投公司制定“十四五”信息化与数字化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北京轨道交通工程档案(以下简称“工程档案”)管理体系,持续提高工程档案管理水平。

         现存工程档案共13万余卷

        目前,京投资产公司管理的工程档案共计13万余卷,分别存放于苏州胡同库房和大兴库房,其中苏州胡同库房存放4号线、5号线、6号线、7号线等20条线路的基建文件2万余卷;大兴库房存放4号线、5号线、6号线、昌平线等25条线路的基建、施工、监理、竣工图等工程档案11万余卷,均以纸质档案形式保管存放。

        工程档案全流程记录了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的立项决策文件、开工文件、施工记录、工程竣工文件、困难及解决方案等各类资料。“这些记录是独一无二的,是项目成功的关键要素,体现了参与者的智慧和汗水;其中有些珍贵档案中还存放着各级领导的手写批示,见证了北京轨道交通乃至城市建设的发展,具有极高的珍藏价值和参考价值。”京投资产公司四级专家、工程建设部韩嵩介绍。

        据了解,工程档案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的复八线建设,这些档案详细记录了早期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全过程,涵盖工程建设的思路、技术、材料选择、施工方法等,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工程特点和科技水平。虽然许多早期工程技术和材料已不再使用,但这些早期工程档案是当代建设者了解轨道交通工程发展脉络、探索技术演进历程的重要依据。

        为更加系统地管理工程档案,充分发挥工程档案在轨道交通投资、建设、运营等各环节的重要作用,京投资产公司与业内各单位充分研究,已初步搭建起适用于工程档案收、管、存、用各环节的制度体系。档案工作人员依据相应制度开展工程档案年度验收、借阅利用等工作。2023年,档案工作人员共验收20条线路档案11369盒,全年档案验收完成率100%;提供档案借阅利用160人次,相当于每两天有1人次查档利用,涉及档案6947页,为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营管理、资产经营、土地开发、四网融合等轨道交通全链条工作提供判断依据和信息支持。

         今年启动数字化加工试点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档案工作环境、对象、内容发生巨大变化,迫切要求创新档案工作理念、方法、模式,加快全面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京投资产公司紧跟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信息化战略目标,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纸质档案转化为电子数据,实现工程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2024年,京投资产公司启动了存量工程档案数字化加工试点工作,并在完成试点线路存量工程档案数字化加工基础上,稳步推进总体存量工程档案数字化工作。经统计,在涉及数字化加工的存量工程档案中,文件类扫描页数约1500万页,图纸类扫描页数约135万页。

        “相比纸质档案,电子档案可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有利于对档案原件的保护;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显著提高检索效率,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可以修复和优化图像质量,使文字和图像更加清晰易读;借阅流程大为简化。借阅流程优化后,以往大约7个工作日的借阅流程缩减为几个小时,提高借阅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避免纸张浪费。”韩嵩说。

         数字档案系统模块陆续上线

        韩嵩说:“工程档案是轨道交通的重要数据载体,不仅是对工程项目建设、运营、维护的详细记录,也是工程质量、安全、合规的重要保障。”

        据介绍,为满足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需要,京投公司正在筹划建设轨道交通数字档案中心,新建建筑面积达5760平方米的档案中心大楼,完成档案库房设备集成、环境监测系统集成等功能;部署档案系统信息化设备基础设施,支撑数字档案系统的搭建和运行;部署专网环境工程档案系统,在线提供工程档案的整理、检查、移交接收、入库和利用功能。目前,数字档案系统相关模块已陆续上线试运行。

        “京投公司下一步将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轨道交通工程档案管理体系,实现档案信息的高效利用和安全传递,促进北京轨道交通工程档案领域的信息化建设。”京投公司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