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龙文献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古籍修复                         ■企业/供图

        走进东城区炮局胡同1号汉龙文献保护中心,修复师们正在全神贯注做着单页纸托背修复,他们用笔在虫洞破损处涂上浆糊,补上纸,再用镊子撕去补纸多余部分,最大程度地将古籍修复成原状。

        2012年以来,20多名古籍修复师常年在此忙碌,每年修复档案、古籍、字画超过30万页。

        汉龙实业总经理杨成斌介绍,首都实业所属北京市汉龙实业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立了汉龙文献保护中心。汉龙文献保护中心拥有完善的文献保护设备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开展文献设备展示和定期的保护技术交流及培训,还可提供文献修复、去污脱酸、清洁除尘、仿真复制、声像数字化与修复等各类文献抢救保护的相关解决方案。其中,文献修复和仿真复制是该中心拳头技术,让很多珍贵古籍焕发新生。

        由于年代久远,很多珍贵古籍文献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和老化,古籍修复师根据每本古籍的损坏情况,制定修复计划,并实施修复,做到最大程度的复原。就如同古籍医生一样,问病诊治,从而延长古籍的寿命,发挥它的价值。

        古籍修复是一种传统技术,最重要的是修旧如旧,形神兼备。“我们严格遵循古法,在大量修复工作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实现技艺上的创新和融合,达到古法融今艺。”古籍修复团队负责人邱素云说。一本受损的古籍从开始修复到修好入库,大致要经过22道主要工序:拟订方案、拍照扫描、定级归档、选纸、修复、折页、裁齐、压实、装订……一招一式极为考究,修复一页古籍往往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

        这可谓是一项繁复的工作。以选纸为例,除了在颜色、质感上选择与古籍相近的纸品,还要考虑它的纤维度、火气、酸碱性……作为一名古籍修复师,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去了解纸张的特性,力争做到还原古籍风貌。

        在邱素云看来,古籍修复不是仅仅靠一把排刷、一根毛笔就能完成的,必须具备一定的古书古画理论知识,熟悉书画的历史和结构,熟悉纸张、颜料、染料的特性,必要时还需自己染纸。同时,修复师还需要仔细阅读每一页的文字,揣摩古人留下的笔墨与思想,不仅要对古籍的纸质进行修缮,还要对书页进行适当的补全。这是一门集技术、艺术、文化于一身的复合技艺,因此,修复师不仅要熟练掌握各类修复技艺,还要对文化典籍、审美艺术等有深入的了解。

        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近20年,邱素云和团队早已数不清到底修复过多少本古籍。古籍修复的意义在于古籍承载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明,对破损古籍进行修复,能够让它们更有效地被保存,并且能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线索。邱素云感慨地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有机会通过修复的方式陪它们走过一段时光,让它们焕发生机”。

        在汉龙文献保护中心,一批又一批年轻人投身于古籍保护工作,从古籍维护、修复再到古籍数字化,青春的身影在泛黄的书页中闪耀,青春的力量在古老的书籍中迸发。

        新技术的加入也让汉龙文献保护中心在保护、传承古籍的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汉龙文献保护中心推出了古籍修复行业首例修复管理软件,对修复过程实现了数字化归档管理。管理系统可以细化跟踪到每一张纸,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制服务,方便后期管理。同时,汉龙文献保护中心推出的赛数系列非接触式古籍扫描仪专为古籍扫描设计,采用了先进的非接触式扫描技术,能够对古籍进行高速而无损的扫描,把纸质文献转变成电子文献,既可以长期保存,又利于复制、检索、查阅,曾被用于文溯阁《四库全书》的数字化工作。

        发展至今,汉龙文献保护中心已与北京大学、人民大学等高校以及北京历史研究院等专业文博院达成合作。“作为文献保护从业者,我们深知古籍本身所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古籍并让古籍里的内容发扬光大,就是我们要一直做的事情。”杨成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