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家伙跑得可真快!驾驶室的叔叔可真神气!我要是也能穿上帅气的制服,驾驶着这个大家伙,该有多好!”小时候第一次看到地铁列车,我就被吸引住了。随着列车车轮的转动,我脑中不停地畅想着。尽管那时,每一列地铁列车还只有四节车厢,但环顾四周却也一眼望不到尽头。也就在那时,我的心里便埋下了一颗“种子”——成为一名地铁司机。怀揣着儿时的梦想,我走进了北京地铁技校,并最终如愿加入北京地铁大家庭。

    我叫敖龙,是北京地铁13号线回龙观乘务中心的一名乘务员,今年是我驾驶地铁列车的第27个年头。漆黑狭长的隧道,我钻过;备受严寒酷暑考验的地面线,我跑过。27年来,我始终把“行驶1分钟,安全驾驶60秒”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最初我以“铜手柄”作为自己的目标,而在安全公里的不断加持下,我晋级到“银手柄”“金手柄”。如今,我已安全行驶了一百万公里。

    我在太平湖车辆段做学员时,2号线还没有站台门,列车上也没有先进的设备,所有的作业都要靠司机来完成。记得,刚刚成为学员不久,就被师父上了一课。 “咣当……咣当……”感觉列车在降速中“踉跄”了两下。“下一站我来驾驶,看着点。”看出我的不知所措后,师父说道。果然师父跟我的操作不太一样,而且车停得很平稳。“小敖,知道你是技校毕业的,有些理论基础,但实际运行中,光靠理论可不够。”师父的话一下子点醒了我。有的区段道岔比较多,要想实现列车平稳降速,就要逐级制动。老司机们在运行中不断研磨自己的驾驶技术,既减少对列车的损害,也提升乘客乘车舒适度。老一辈人的精益求精始终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把广大乘客安安全全、舒舒服服地送到目的地。

    “我报名!”在此次强降雨天气应对工作中,同事们积极响应党支部的号召,加入“防汛突击队”。掷地有声的三个字,把我的记忆拉回到20年前。13号线建成初期,公司组织全体员工自愿报名调线工作。“成为一名优秀的地铁司机,怎么也得上地面线练练去呀!”源于这个简单的想法,我也报了名。果然,刚到地面线不久,就感受到了天气对列车安全运营的影响。“跐溜……跐溜……”那年冬天就赶上了大雪,当车辆运行至回龙观出站时,就感觉车轮的黏着力不够,有空转的情况。经过那次“惊心动魄”后,我与同事们探讨雨雪天气如何牵引,才能防止黏着力下降造成空转的发生。我们以提高乘客乘坐舒适度、减小车辆设备的磨损为出发点,总结出了一些特殊天气的驾驶技巧。现如今,列车上添加了更加精确的控制系统和防护系统,让安全运营工作更上一层楼,而年轻一代的司机并没有因此放松业务的学习。为了提升应急能力,他们经常利用模拟驾驶器,模拟特殊天气、各类突发事件,做到驾驶技术常学常新。看着年轻司机讨论着应急处置流程,仿佛看见了年轻时的自己。

    多年来,北京地铁由线到网,客流不断攀升。为适应大规模网络化运营需求,13号线更换了运营初期使用的地铁1号线、2号线直流车,改为6节编组的B型交流车。在车厢细节方面,采取增加爱心座椅、规范列车广播、优化扶手栏杆、改造空调格栅等措施,提升乘客体验感。

    如今,在见证北京地铁日新月异的同时,我也从“小敖”变成了“敖师傅”。未来的五年、十年,我将继续做好“开车”这件事,让安全的里程不断延伸。

(作者单位: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