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云岭乡三流水村地处北京西南部房山区的深山区,距离市区90多公里,该村四面环山,交通十分不便。2021年12月,北京轨道交通技术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继续向三流水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侯秀娟接过“接力棒”,一茬压着一茬干。驻村一年来,她为村民办了不少实事、暖心事,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成绩单。

         抓党建筑堡垒建制度强班子

        驻村以来,她深入群众开展调研,理清工作思路,把抓党建、筑堡垒、建制度、强班子作为首要职责,带头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开展谈心谈话和互帮互助活动。侯秀娟凭借在国有企业党支部纪检委员的工作经验,结合村内实际情况,主持制定了各项会议和活动的纪律规定,完善会议记录和签到制度,进一步规范和严肃党的组织生活,以健强党的建设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石。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侯秀娟把群众利益、群众诉求牢记在心。凡涉及村里发展和村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她都要按照“四议”“一审”“两公开”的程序进行决策和实施。针对前期调研发现的问题,她陆续协助“村两委”组织实施了村内老旧线路改造工程、三流水村党建文化舞台提升工程、村民门前道路平整工程;增建水窖解决旱季吃水难问题;协调区水务局,免费安装净化水设备;组织实施三流水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制定创城方案,组织年度创城材料,迎接创城检查等;汛期,多次组织协调村中险户转移,彰显了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民增收

        为有效推动产业发展,侯秀娟主动对标三流水村与京投装备签订的“一企一村”帮扶协议,不断加强与派出单位、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沟通,助力打造三流水村特色产业。2022年,派出单位各级领导先后4次赴三流水村,对建立长效机制的帮扶项目考察调研,按照“真心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真帮实扶”的原则,促进村集体增收。

        红肖梨、山核桃是三流水村的“乡村名片”,为扩大销路,侯秀娟提前优化产品包装,增加感谢卡、美食方案卡片、产品说明书,同时,联系房山区融媒体中心拍摄红肖梨文化宣传片,加大特色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一年来,借助派出单位资源优势,她通过第一书记农产品宣传推介、工会集采、动员党员干部“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售卖核桃、蜂蜜、大豆、红肖梨等特色农产品,为村集体增收22.785万元。

        村内环境优美、适宜居住,适合发展民宿。为打造精品民宿项目,侯秀娟协调村“两委”,成功申报争取政策资金支持约400万元,用于民宿项目建设。如今,连片闲置的农宅整体建设已初具规模,可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吸引扩大游客资源,促进林果资源和食用菌等产业消费。同时,为村民提供了餐饮、客房服务和保洁等就业机会。

         实施次序动员机制赋能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村内无主导产业,水资源匮乏,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村内留下的基本上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典型的“空心村”。为打好乡村治理主动仗,侯秀娟注重创新做法,摸索建立次序动员机制,推动乡村治理走向深入。

        所谓次序动员机制,就是将村里党员干部群众按照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村党组织委员、村委会委员、普通党员、村民代表和普通群众划分为7种身份,以次序认定身份。比如,在面对推进拆迁拆违、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的任务时,由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带头,依照正序动员,切实体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基本要求。如今,在次序动员机制作用发挥下,村规民约、党建文化舞台、法律大讲堂、北京市“零酒驾”创建示范村、首都城市环境建设管理样板单位等都是三流水村的精神财富。

        做好乡村治理,关键要融入村民。如今,村委会大院那间小小的办公室,不仅是侯秀娟工作生活的地方,更是成了村里留守老人解闷和吐露心声的场所。有时候在这里聊痛快了还能减少12345投诉,解闷答疑中熟悉了各家大事小情,也加深了她与村民之间的感情。

        从一名国企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埋头苦干、勇于奉献的精神以及一颗为民服务的心。驻村一年来,侯秀娟仅回过3次家,一颗心全扑在了驻村工作岗位上。三流水村干净整齐的街道、村民温暖幸福的笑容,都见证了这位驻村第一书记的责任与担当,也见证了企地共建、协同推动乡村振兴的征程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