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工作人员对冰壶进行维护保养,保障运动员训练                   ■记者 董一鸣/摄

        首钢园区如今已褪去了冬奥会的火热,在园区中心的一座办公楼内,首钢园运动中心副总经理、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负责人郭晓民正通过电话沟通冬奥会后场馆利用的方案。

        从2018年至今,冬训中心从一个仅有8人的团队扩大到32人的规模,从一群对体育赛事一窍不通的冶金人到如今国内最具专业实力的体育赛事运作团队之一,经过冬奥会的淬炼,这支队伍成为首钢园区转型升级的钢铁体育团队,荣获2022年全国工人先锋号。

         从零经验团队到奥运专业团队

        2017年,首钢集团与国家体育总局签署协议,将首钢园区内的部分厂区改造成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冰壶4支冬季项目国家队的训练基地。13个月后,被誉为“四块冰”的冬训基地正式投入使用。

        为了服务基地运转,冬训中心也提早成立。“当时我们团队只有8个人,大家都是首钢集团的员工,可以说对4个项目是什么,怎样服务保障国家队训练,完全是零基础。”郭晓民说。

        走出去学习成为团队当时唯一的渠道,通过冬奥组委协调,团队前往首都体育馆开始学习制冰。

        冬训中心团队不放过任何学习的机会,无论是国家奥委会还是冬奥组委的要求,以及网络上的学习资料都是团队每天要学习的内容;同时,只要有外国专家来现场,总少不了冬训中心员工的身影,多方信息汇总到一起,冬训中心的员工们一同探讨制冰技巧和场馆运行要求,并通过自我摸索总结出了一套首钢版的场馆运行标准。

        在冬训中心每台电脑中,都有一张名为首钢园运动中心制冰机组及场馆设备运行记录的表格,上面对每台机组的各项数据、温度、湿度等数据按照每2个小时记录一次的频率进行统计,确保场馆运行的各项数据安全可靠。

        由于冰上项目运动馆难以避免“滴露”问题,也就是因为室内外温湿度差异出现室内凝结水滴。冬训中心对场馆的滴露点位、设备参数、温湿度控制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经过多种组合调整,找到了符合场馆最佳控制方法,保证国家队训练不受影响。

        整个备赛期间,冬训中心还要保证每年制冰两次,并严格按照分层制冰、逐步降温等工艺工法进行反复研究,冬奥会期间,团队累计完成整体制冰和化冰十余次,成为国内从事制冰经验最丰富的团队之一。

         服务国家队点滴细致入微

        除了保障国家队的日常训练外,生活保障也是冬训中心重要的工作之一。冬训中心对国家队“吃住训行”实行一体化管理,全方位标准化服务保障团队生活。

        国家队的训练并不仅是冰上,在4支国家队入驻后,冬训中心主动对接体育总局和各队负责人,结合不同需求调整服务内容,针对花样滑冰有新增蹦床练习跳跃的要求,冬训中心在训练馆一角新增了蹦床房;针对速滑队需求,,新增了对运动员活动所需的拉伸设备;根据各队练后恢复,新设了体能训练馆和室外篮球场。

        国家队入驻园区时,整个首钢园还在改造中,各种车辆、人员出入频繁,冬训中心和首钢保卫处协调定制了专用的国家队车证,确保国家队工作人员和运动员无障碍通行。

        针对运动员餐饮需求,冬训中心对运动员餐食的采购严格按照体育总局名录采买,并进行采购后的二次兴奋剂检测才能加工,考虑到各队饮食标准不同的问题,比如花样滑冰运动队的菜品必须低盐少油少量,而速滑队等队伍的饮食要求以丰富的肉食为主,还要有晚间加餐,服务人员在菜品的热量、种类的选择上严格控制,并采用热计量装置,每一份菜的热量都可以在取餐时立刻显示在眼前,方便运动员及时了解热量摄入情况。

        运动员公寓是配套训练场馆改造同步完成的项目,考虑到运动员训练量大,在公寓规划设计上就充分考虑了居住的舒适性,将每间公寓的面积按照30平方米的标准进行设计,确保入住的两名运动员能够有更加宽敞的休息环境。同时,针对运动员回到公寓后的康复训练,在公寓二层设置了按摩、康复等不同功能的房间,为运动员训练后的放松休息提供最佳保障。

         严格防疫安全打造安全基地

        2020年1月,新冠疫情来袭。对冬训中心而言,要保证运动队的封闭管理绝不仅仅是把区域圈起来这么简单。

        1月21日,冬训中心召开了疫情防控第一次会议,随后制定了中心疫情防控制度,确保防疫物资、人员到位,实现“冰场+公寓”全封闭管理模式。

        冬训中心特别设置了“三区两通道”的流线。三区按照红色、黄色、绿色划分,其中红色为隔离区、黄色为缓冲区,绿色为安全区,并将运动队人员和保障人员分成两条通道,避免双方有近距离交集。

        为了确保四支国家队的防疫安全万无一失,冬训中心还制作了日报表,对每天的消毒消杀、进出人员、扫码测温等工作进行汇总。

        同时冬训中心还推行“无接触式作业和服务”要求,即运动员训练时,保障人员不进入场内工作,待运动员离开赛场后,保洁、制冰等人员再进入现场进行清理和保养,虽然工作人员的下班时间更晚了,但是有效地保证了国家队的空间封闭性,保证训练安全可靠。

        进入冬奥倒计时一年后,冬训中心对保障人员的排班也进行了调整:所有人员的工作分为两班,并要求非必要不出京,每班要求连续工作15天,再进行更换,这种排班既可以保证工作的连续性,也可以保证每个班的防疫安全,同时,所有服务人员每三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临近冬奥会时改为每天一次。

        由于国家队并非完全封闭训练,还需要到国外参加各种比赛,这无疑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风险。冬训中心按照冬奥组委要求,除了保证回国运动员的生活外,对防疫更是采取了全新的隔离式训练。2021年11月底,花样滑冰国家队参加完国外比赛返回驻地,如果按照隔离要求必须在房间内隔离21天,此时临近冬奥会,这无疑会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为此,冬训中心重新规划花样滑冰国家队的动线,确保他们与其他国家队不碰面不交叉,确保花样滑冰国家队能够在隔离期间在专属区域内进行训练,打造了一片“住训净土”。

         奥运保障打造国内顶尖运营团队

        从2018年接手服务国家队之后,零基础的冬训中心经过不断地学习和实战历练,逐步具备了具有国际标准和国内领先的各类赛事运营的能力。

        五年中,仅国内专项比赛和选拔赛的服务保障工作,中心就参与达数十次,其中既有配合冬奥组委和国家体育总局的单项服务保障,也有对个别专项赛事的独立运营。

        各项赛事运营中,冬训中心还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场馆运行效率,比如对冰面下涂刷赛道的红蓝“冰漆”的研究,将原本需要全部采购国外设备改为国内定制化设备,实现了国内外冰漆“通吃”,为今后国内开展同类型场馆制冰提供“首钢智慧”;而针对不同冰上项目的“冰冰转换”,冬训中心也通过大量赛事运营的经验,研究出一套不需要整体化冰再制冰的操作方式,实现更为快速“冰冰转换”。

        冬奥会期间,冬训中心32人团队中更是有22人直接参与服务冬奥会,其中闭环人员17人,他们要负责场地的山地运行、物流、票务、财务、景观、体育等工作,其中山地运行团队负责的造雪极为重要。团队成员与石景山区气象局建立紧密联系,确保第一时间得到滑雪大跳台区域每小时的天气变化数据,并指导造雪团队。由于白天气温较高,所有造雪工作全部都在夜间进行,零下七八摄氏度的晚上,在四周喷射冰雪的环境下气温更低,团队成员一待就是一整夜,监控造雪现场外,他们还要对每天的用水量、造雪量、温湿度等数据进行日报告,再系统分析,找到更为符合造血条件的数据支持,确保按时完成全部造雪任务。

        在北京2022冬奥会上,由首钢冬训中心保障的四支国家队在不同赛场上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冰雪健儿的风采,成绩的背后与这支专业团队的默默付出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