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在新修建的运动花园里跑步锻炼                                ■记者 刘偶/摄

        提起以前的下东廓村,村民会用“脏、乱、差”来形容,而如今再次走进这里时会发现,道路变宽了、公园变美了、房前屋后变干净了。改造后的下东廓村,宽阔平整的进村大道,街道沿线房屋墙壁上一幅幅色彩艳丽、主题鲜明的墙画,不但让村民提升了居住舒适度,更焕发出了乡村新的活力。

        北京市政路桥总承包二部作为一家专业从事公路建设单位,凭借高施工标准和丰富建设经验,承担了昌平区百善镇美丽乡村项目建设,以工匠之心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据项目党支部书记兼经理黄伟介绍,目前项目部已为百善镇9个村重铺路面约371980平方米,新建绿化工程约36600平方米,新建管线约37993米,同时更换、新建路灯1131套,墙立面粉饰116543平方米,该标工程预计于5月底全部完工。

         定制化施工方案    满足村民需求

        “村民诉求:多条村道不使用沥青,改为水泥混凝土道路;下东廓村村西边刘老太太反映庭院地势低,常年积水,望解决排水问题……”翻开黄伟的工作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上百条开工前他下户调研时记下的每一项居民诉求。为确保进场前能顺利开工,黄伟带领项目团队提前数月就开始与各级村镇政府对接,同时第一时间在村里对周边居民进行施工通知,为每名村民进行施工问题解答。

        “当时我们除了在村民常聚集的广场进行施工宣传告知,还入户上门对村民进行走访以便深入了解每个村存在的硬件设施问题,征集村民对施工的意见建议。”黄伟说道。据了解,由于项目部所承建的一标段共涉及百善镇上东廓村、下东廓村等9个乡村,800余户、16000余名村民,为此,设计院针对每个村设计了不同的改造方案。黄伟告诉记者,由于每个村的建设方案均有不同,为此项目部因地制宜,充分与业主、监理、村委会、村民进行沟通,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设计方案,并同步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努力在不增加总投入的情况下,实现村内环境的进一步美化。

        “乡村内部改造由于就在居民家门口,因此不同居民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有村民提出,自家门口不能设井盖,两家门对门的村民,下水井必须设置在道路中间,偏差1厘米都不行,这都需要我们跟设计院、村委会来回协商沟通,尽最大可能满足村民要求。”黄伟说。

         新建自来水管线    改善村民用水条件

        每年冬季寒冷期,用热水浇水管子,是下东廓村村民王奶奶的“必修课”。由于她家自来水管线在当时安装时,管线入地埋深不足80厘米,达不到地下保温要求,因此每逢冬天,自来水管被冻住不出水是常事。

        为了改善村民用水条件,项目部将村里二三十年前安装的铸铁、PVC塑料等多种材质管线进行了统一升级新建。施工人员告诉记者,为了避免自来水管线在建设过程中对村民生活造成影响,他们这次对所有自来水管线进行了重新设计布局,实现建设期间村民生活不断水。记者在现场看到,新使用的自来水管全部采用热熔PE管,相比之前铸铁、PVC塑料等材质在使用寿命上有了大幅提升。“目前我们这种水管平均寿命都可以保证在50年。”黄伟说。

         用专业优势    提升乡村建设施工质量

        优化沥青材料、提升建造标准,在施工现场,原本乡村四级道路建设标准被项目部硬干成了三级。“过去乡村内部道路的施工,由于施工量相对较小,一般多采用全人工铺设,而这次只要能用上专业摊铺机,我们一律用施工标准更高、精度更好的摊铺机进行施工。同时,为了提升沥青道路的美观度,我们也从之前1.6厘米粒径的沥青骨料改为观感更好、成本更高的1.3厘米骨料,大幅提升了乡村道路建设质量。”黄伟告诉记者。

        在建设过程中,针对村里一些地方常年存在的积水等问题,项目部根据村民诉求,专门进行设计解决。有一户村民的家由于地势低于村内道路30厘米,只要到雨季,院子就成了集水池。项目部得知后,黄伟立马带领施工人员特别对该处道路进行重新设计,在增加坡道、下调路面高度差的同时,在村民家周围增设了多处雨水管线,帮助进行辅助排水。

        施工后,项目建设成果得到村民们的一致称赞:“村道干净,居住环境好了,房前屋后新植的树木入春后也都生出了新芽,整个村里都充满了生机,每天的心情也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