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效果图                                        ■企业/供图

        冬日暖阳下,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西侧不远处,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正“向下生长”。作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将辐射整个京津冀地区。

        “京投公司作为项目的牵头建设单位,在项目建成以后,还要负责项目的一体化运营管理。这也是京投公司‘十四五’规划中向以TOD为主的城市活力中心发展服务商转型的一个示范项目。”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枢纽建设公司副总经理张登科说。

新技术助力新地标生长

        施工现场,数十台塔吊林立,正在往30多米深的站台层吊送材料。城建、建工、住总、市政路桥、中铁建工、中铁一局、中铁十六局等施工单位在不同的标段上紧张推进工程建设。

        项目位于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空间结构交会处,是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项目,2019年开工,计划于2024年底竣工。目前,副中心枢纽工程地下车站主体站房区间正在进行地下三层土方开挖施工。

        副中心枢纽工程采用了多项新技术、新工法和新工艺。工程主体基坑采用“盖挖逆作法”“先盖屋顶、后建地面”,将常规的地下结构施工方法次序颠倒过来,先支柱子搭房顶,最后是地面和墙面施工。

        “逆作法虽然增加了施工难度,但用正式的主体结构代替了传统基坑工程中的临时内支撑结构,不仅减少临时支撑所带来的废弃结构,也提高了工程实施的安全性。”张登科介绍说,工程创新采用了很多技术措施,包括T型地下连续墙、砂土地层大直径扩底桩、扩大头可回收预应力锚索、高精度桩柱定位,以及缓粘结预应力抗拔桩、挤扩支盘桩、超级旋喷桩封底加固等工艺,提高了工程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站城一体化”设计

        “传统火车站设计主要以交通为主要功能,现在我们在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地上进行综合开发,也就是‘站城一体化’设计,为市民提供一站式多业态的体验和服务。”张登科说。

        据介绍,建设“站城一体化”的新一代交通枢纽,主要理念就是要实现交通枢纽站与城市开发的有机融合。副中心交通枢纽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布局,采用地下三层设计,其中地下一层为进站厅及城市通廊,地下二层为候车厅及换乘空间,地下三层为站台层。同时,地上布置办公、商业、公寓等综合开发,打造高品质城市综合空间。

        在副中心枢纽站建设指挥部里,站在缓慢升起的模型前,前来参观的人们可以提前看到建成后的“城市副中心枢纽站”,阳光从天井上的罩棚透过,到达地下三层的站台,换乘交通工具的同时还可以逛街购物,这也是这座地下交通枢纽带给人们另外一个美好的体验。

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将打造成为门户型智慧交通枢纽典范,成为“轨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点。

        副中心综合交通枢纽项目实施范围约61公顷,地下总建筑规模约128万平方米,地上总建筑规模约139万平方米。通过副中心站的建设,可提升副中心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接能力,枢纽交通功能位于地下,通过6号线、平谷线可实现快速联系中心城,地上进行综合开发,主要布置商务办公,可提供4万多个就业岗位。

        依托京唐城际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实现15分钟直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河北唐山市,1小时内直达雄安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现代化的交通支撑。同时,未来市郊铁路也可接入副中心站,并预留远期京哈线入地后设站及换乘条件。

        “通过这个项目,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有效治理‘大城市病’的站城一体化开发模式,并在一定程度上做到职住平衡,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样板示范。”张登科说。

智慧建造与转型运营

        副中心枢纽搭建了数字信息模型和涵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建造平台,基于BIM、三维GIS、物联网等新技术,通过集成整合施工现场各类资源、数据流、信息流,将项目实体的数字化与工程全过程管理的数字化深度融合,完成智慧建造由可视化、数据化向深度交互应用和智能辅助决策的探索与转变。

        通过搭建以数字孪生为基础的智慧化管控平台,为后期运营提供先进的工程数字化资产,采用云计算、5G、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枢纽运营期乘客体验便捷舒适、运营维护集约高效,公共资源合理调配、城市事件精准处置、城市治理快速协同,为新一代TOD建设运维探索创新之路。

        “站房‘向下生长’,我们也会‘植根’副中心站。项目建设完成之后,我们会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副中心站的一体化运营管理。”张登科说。


□详细报道:国企聚力筑“地下交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