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国际智能育种论坛现场。                      ■企业/供图

   近日,2025世界农业科技创新大会国际智能育种论坛在金海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论坛以“智能育种 拥抱梦想”为主题,现场启动的“AI+畜禽育种协同创新平台”,标志着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平台正式投入使用。与此同时,论坛还发布了两项国际领先的科研成果——“多基因编辑抗病育种新技术”与“牛单倍体干细胞育种新技术”,为育种领域带来全新突破。

   “AI+畜禽育种协同创新平台”启动

  随着数据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首农食品集团高度重视育种数据的收集、开发与利用,持续推进“畜禽分子育种数据中心”和“畜禽种质资源保存和检测中心”平台建设,提升服务能力。该集团以畜禽种质资源基因库、养殖场、大数据中心为核心,构建“库—场—中心”种质资源数据库,积累数百万条种鸭数据、上千万条种猪数据、数千万条种牛数据以及每年超1亿条家禽育种数据,为品种选育和技术创新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畜禽育种产业迎来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农业农村部发布的《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支持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联合打造智能育种平台,开发智能设计育种工具,推动经验育种向智能设计育种转变,有效缩短育种周期”。借助大模型深度分析海量育种数据,结合合成生物学技术,智能育种工作已能初步实现“按需设计”与“定制化”。

  基于此,首农食品集团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秉持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原则,依托自身完整的产业体系优势,通过整合内外部优质创新资源,联合国内外顶尖的行业科学家团队,共同发起建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AI+畜禽育种协同创新平台”,致力于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创新AI+畜禽育种新范式,为北京“种业之都”建设和国家种业振兴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与创新动能。

   多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多基因编辑技术是全球基因编辑领域的创新高地,在生物育种、异种器官移植以及人类疾病模型构建等方面具有巨大应用潜力,却面临多重卡点——Cas9编辑器效率低、编辑窗口期短、DNA修复速度快、多轮克隆效率低,极大限制了技术的产业化应用。

  为突破这一“天花板”,在农业农村部和北京市相关项目的支持下,首农食品集团旗下首农股份公司组建攻关小组,创新提出五大核心策略:一是利用AI辅助进化技术,研发出SNGF-1等5种新型高效编辑器,其编辑效率较传统Cas9核酸酶平均提升1.36倍;二是构建“一体式全程编辑载体”,实现细胞与胚胎期的持续编辑;三是添加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小分子抑制剂,有效延长编辑窗口期;四是优化细胞筛选流程,缩短编辑周期,进而提高克隆效率;五是开发基因编辑器在胚胎期的表达新技术,进一步提升编辑精准度与成功率。按照上述策略,科研团队构建了自主多基因编辑系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在细胞水平上可一轮完成至少20个位点的基因编辑。今年8月30日,搭载该技术的全球首例“5基因编辑猪新种质”顺利诞生,标志着我国多基因编辑育种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多基因编辑育种技术也是首农食品集团继自主抗蓝耳猪之后,在生物育种领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技术突破。

  “我们不仅自主研发了效率更高的‘基因剪刀’,建立了全球领先的多基因编辑新系统,更培育出真正契合产业需求的多抗猪新种质。”首农股份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利用多基因编辑猪育种技术持续优化品种的料肉比、肉质等生产性能,力争培育出“抗病性强、生产效率高、品质优良”的全能型种猪,为保障国家畜禽种业安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贡献更多力量。

   合作开发牛育种新技术

  牛单倍体干细胞育种新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牛单倍体干细胞系(仅含一套染色体),成功创制世界首例单倍体干细胞基因编辑牛,破解了长期困扰行业的基因改良育种瓶颈,使得基因编辑牛出生率从不足5%提升至13.3%,大幅提高活体基因编辑效率,展现出在大动物精准育种与复杂性状改良中的巨大潜力。为了加快成果转化,在论坛上同步举行签约仪式,北京奶牛中心与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将围绕“牛单倍体干细胞育种新技术”开展深度合作。

  首农食品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袁浩宗表示,首农食品集团在畜禽种业领域深耕七十余年,已将种业振兴理念融入企业发展的核心脉络。近年来,以“大食物观”为引领,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积极践行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秉承“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理念,构建“四纵四横”科技发展布局,在生物种业领域持续突破。未来,首农食品集团将始终秉持“产业为本、科技为翼、资本为用”的战略思路,加强与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的战略合作,打造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持续推动技术迭代、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推动畜禽智能育种发展,为北京“种业之都”建设持续贡献首农食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