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基地的整体造型已初现规模。                                   ■记者 董一鸣/摄

  一阵秋雨中,北京平谷的首发城市保供智慧供应链基地项目现场出现了难得的“安静”场面。对于北京城建集团土木工程总承包部北京平谷首发城市保供智慧供应链基地项目经理王东而言,利用雨天谋划工程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势在必行,“目前我们标段内的主体结构已经全面封顶,这比计划快了不少,而让我们实现高效建设的,除了团队强大的协作能力外,创新应用工艺更是重要手段。”王东说。

  北京平谷首发城市保供智慧供应链基地项目将打造集仓储物流、冷链加工、应急保供、供应链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首都保供智慧绿色供应链基地,为首都的城市运行和民生保障提供有力支撑。由北京城建集团施工的项目二标段总建筑面积约21万平方米,项目整体将于2026年下半年竣工。

  面对紧张的工期,如何搭建这座北京市重要的物资供应保障基地?项目团队应用的预应力双梁叠合板技术成为关键所在。

  来到项目部的预制梁场,这个占地面积接近一个标准足球场的院子里,整齐排列着一组组预应力双梁叠合板。来到其中一条约12米长、形状如同“Π”的预制双梁板前,王东说:“这种双梁板是我们在现场进行预制加工而成的产品,再通过吊车安装到基地厂房作为楼板,其最大的特点便是在内部增加了预应力。”

  所谓预应力,便是预先给混凝土梁施加一个力,让其梁身拱起来,达到“紧张”的状态,这样可以提高空间承载力。这种结构形式广泛应用于大跨度空间的项目建设,许多大型体育馆的无立柱空间便是在屋面施加预应力的结果。

  据介绍,整个二标段共有这样的预应力双梁叠合板3519块,单块重量接近13吨,其每平方米荷载可以达到4吨,相当于1平方米可以轻松托起两辆家用越野车;同时,其用钢量相比普通楼板可以减少约10%,通过预制和吊装安装方法提高建造速度近30%。

  看上去很“美”的技术,在生产加工中却需要格外精细地养护。王东指着一片预制梁说:“我们根据设计方案定制了钢结构模板体系进行现场预制,确保每一段梁体都精确生产。”

  由于现场生产量大,如何让梁体最快速地做到“落地即投用”,技术人员在模板体系内安装了一套蒸养管线,通过外接能源对浇筑好的预制梁体进行蒸汽养护,这种管线采取喷雾养护方式,可以将结构达到初步强度的时间从3天缩短到1天之内,提高了整体应用效率。

  安装中,汽车吊将其吊起安装在钢结构两端预先设置的卡槽内,如同拼插玩具一样逐片拼在一起,再向连接区域灌入混凝土,将梁体牢牢“粘在”钢结构上,为了确保安装效率达到最高,项目部使用了三维BIM技术对拼装工作进行了模拟,并将生产进度、混凝土运输等内容与BIM进行联动分析,特别是针对现场作业空间狭小的情况,依托智能建造系统,实现了从预制梁生产加工、梁体养护、设备就位到吊装固定的全过程“分钟级”精确测算,实现了最高效率的组织协同,圆满完成了主体结构全面封顶的任务。

  根据施工计划,项目团队将确保在今年年底前实现主体结构封顶封围,实现外观亮相,并同步启动机电管线安装工作,确保项目2026年底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