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凤华在工作中
在投身传统手工制作中成药的三十七载岁月里,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药厂亦庄分厂综合车间安牛班班长郭凤华,始终坚守同仁堂“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秉持“修合无人见 存心有天知”的自律准则,严以律己、诚实敬业,严格遵循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凭借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她逐渐成长为一名技能卓越、技艺精湛的高级技能人才,在同仁堂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坚持学习技术 千锤百炼铸绝活
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是同仁堂传承至今的传统中成药制作技艺,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在制作过程中,最难的工序是手工搓丸,核心工具是一套木制搓板。郭凤华介绍,手工搓丸极为讲究,关键在于对搓板“推”与“回拉”的力度把控,需长期艰苦磨炼。
三十七年前,初入同仁堂的郭凤华看到老师傅们轻松施展手工搓丸技艺,短短几十秒就将药条变成药丸,深受触动,立志要练就这门绝技。随后,她从班长处找来废弃材料,按师傅们的手法开始练习揉坨、打条、搓条。由于手劲和搓丸速度掌握不好,起初她一次只能搓一条,而且搓出的丸药外形和重量与标准差距很大。
为实现目标,郭凤华每日利用休息时间坚持反复练习,直至胳膊酸痛难以抬起。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磨炼,她总结出手工搓丸的关键要点:若胳膊用力不均,则丸药重量偏差就会不一致;若搓板回力过快,则丸药外形不圆。她悉心体悟其中的“门道”与“力道”,如今一次能搓五条以上,丸药重量偏差和外形一次成型率近乎达100%。
恪守规矩和信念 精雕细琢制良药
近年来,同仁堂安宫牛黄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需求持续提升。作为班组带头人,郭凤华为确保完成生产任务,聚焦于提升职工操作技能,遵古炮制、严守质量关。她通过班组会、岗位练兵、经验交流等形式,将制作技艺传授给年轻人,植入诚信文化理念。近年来,“生产让老百姓放心的药”信念已在一线扎根,成为安牛班全体职工的座右铭。
多年来,郭凤华载誉无数。她多次在北京市工业系统中药塑丸工技术比赛中夺冠;自2010年起,多次荣获同仁堂集团级、股份公司级“优秀女职工”等荣誉称号;2011年后,连续三次被评聘为同仁堂首席职工;2015年底,被东城区文化委员会授予“同仁堂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6年6月,获北京市老字号协会评定的2015-2016年度“北京老字号优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18年及2020年,分别获北京市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授予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技师”称号;2021年1月,获评同仁堂集团“抗击新冠疫情和复工复产最美职工”,同年6月,被市国资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25年6月,被评为北京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文化和技艺 薪火相传续匠心
郭凤华所在的“安牛班”是同仁堂重要的对外展示窗口之一,每年承担几十批次的接待任务以及媒体采访拍摄等工作。为展现同仁堂“手工搓丸”传统技法的独特魅力、弘扬中医药文化,郭凤华始终保持良好风貌,手握搓板展示精湛搓丸技艺。她的搓丸工作台备受关注,来宾透过展示窗观看其演示技艺,无不为其精湛的技艺所折服,不少人看后仍意犹未尽,再次返回观赏并赞不绝口。
“北京市郭凤华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成立后,郭凤华培养了18名青年技能人才。她在开展安宫牛黄丸教学工作时,围绕“避免药条空心现象”和“降低牛黄胆红素成分流失”问题组织课题攻关。2023年,在她的引领下,工作室在北京市人力社保局组织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绩效考核中荣获“北京市级优秀工作室”称号。
在同仁堂的发展进程中,郭凤华以其精湛的技艺、敬业的精神、无私的传承,激励着无数同仁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奋勇前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