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检测车驶过路段后,设备能够自动扫描地面,检测是否存在道路病害;借助人工智能系统,对工程装修存在的多样化标准措施进行精确整合分析,为团队提供更优方案;依托GIS与BIM结合,实现建筑物内外信息全面整合,构建完整的信息体系。”7月24日,北京建工集团举办的智能建造大赛决赛现场,来自该集团下属多家单位的智能建造团队进行了智慧成果的发布与现场比拼。

  202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将智能建造确定为建筑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包括北京市在内的全国24个城市先后开展了试点工作。北京建工集团总工程师陈硕晖介绍,北京建工集团早在2016年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时便提出了智能建造的概念,并在后续工程中不断实践。同时,该集团先后发布了《智能建造管理办法》等文件,持续推动集团在智能建造领域持续深耕。

  经过多年对智能建造的探索与积累,北京建工集团逐步梳理出企业从事智能建造的四大领域。北京建工集团科技质量部副部长杨震卿说:“我们认为智能建造涉及的领域广泛、产品众多,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所以,我们将BIM、智慧工地、智能装备、产业互联网作为集团发力智能建造的重点方向,并将智能技术的应用价值作为核心考量依据。”

  本次大赛便聚焦BIM和AI两大技术领域展开竞赛。BIM竞赛以北京建工集团开发的地产项目为载体,提供了包含完整图纸和模型,以及投标文件、项目策划书在内的完整资料。同时,评审小组将其中涉及BIM的部分删除,并针对关键环节拟定题目。参赛队伍需要在几个小时内围绕评审小组提出的问题,制作一套能够服务工程建设全过程的BIM产品。杨震卿说:“BIM既不是用于项目对外展示的PPT,也不是给业主展示工程建设流程的‘动画片’,而是要成为能够指导工程建设实践的重要技术工具。此次竞赛以这种近似实战的模式,考验参赛团队面对实体工程的BIM操盘能力,也为集团挖掘出更多具备实战潜力的专业人才。”

  相比BIM技术的“命题作文”,AI技术领域的比拼则考验着参赛团队的原创智慧。杨震卿表示,拥抱人工智能是所有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但目前行业涉及的各类模型体系比较多,而北京建工集团并不是软件企业,模型如何应用到施工现场和管理一线,需要企业内部从事不同领域工作的专业人才探索契合本岗位工作要求的人工智能之路。比如,法务工作如何精确查询法律文书和法律条目?需要差异化设计符合法务岗位职责需求的人工智能场景,实现更加精准的法务服务;再比如将现场应用的机器人施工数据整理出来后,技术人员需要对比分析其优劣势,并找到其在效率、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提升优化的空间,反推到人工智能作业设备的升级改造上,使之更加符合现场的实际需求,提升设备应用的有效性,让现场人员做到从“能用”到“愿意用”的转变。

  当前,人工智能领域的各类模型迭代迅速,但始终离不开垂直领域的数据支撑。杨震卿表示:“通过大赛,我们收集、整理并分析这些基础数据,并将此模式作为集团推进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依据,持续丰富数字资产的范围和应用效果,将沉睡的数据转化为鲜活的数据,逐步构建起符合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数字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