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软件园园区内的上地地区就业服务站                               ■企业/供图

   “这里不仅有岗位,还有简历优化指导,感觉离‘扎根上地’更近了一步。”近日,上地地区就业服务站举办启动仪式,这片聚集了700余家科技企业的创新热土,又增添了一个连接人才与产业的“超级接口”。

   多方协同“破局攻坚”    筑牢“就业桥头堡”

  据介绍,服务站将整合资源提供全方位一站式服务。面向求职者,服务站将开展需求调查、建立信息台账,提供个性化职业规划、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启动仪式上,政、园、企三方力量汇聚一堂,共同勾勒出服务站协同创新的蓝图。

  中关村软件园董事长王霞表示,上地地区就业服务站的成立是落实海淀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十项措施”的生动实践。服务站不仅是一个服务平台,更是“连接企业与人才的桥梁”和推动区域经济与就业生态协同发展的“创新引擎”。软件园将依托与政府、高校共建的协同平台,充分发挥园区企业资源优势,“积极动员企业深度挖掘”多元化岗位,努力搭建“精准的桥梁”,以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园区将聚焦“人才缺口持续扩大”和“新兴业态人才不足”等痛点,依托服务站打造精准化人才服务体系,提升企业用人效率,致力于将其建设成为解决上地就业难题的“金钥匙”和传递希望的“加油站”。

  科大讯飞、卓为科技等中关村软件园入驻企业为服务站提供了发展建议,企业将提供实习实训岗位,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促进“人才—创新—产业链”联动。同时加强政企联动,建立“就业导师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一对一指导。相关负责人为服务站首批10位特聘职业规划专家颁发聘书,专家团由软通动力、科大讯飞等名企HR负责人、CEO及资深职业规划师组成。

   全链服务“精准匹配”    激活“人才生态圈”

  “从岗位挖掘到技能提升,从心理疏导到创业扶持,我们要做的是覆盖就业全周期的‘暖心管家’。”启动仪式上,中关村软件园人力资源部部长孙楠在宣布服务站成立时,同步揭晓了“服务清单”。打开清单,11项服务内容勾勒出清晰的就业服务闭环:既有实时生成的《区域岗位供需热力图》,让企业缺什么人、求职者适合什么岗一目了然;也有“一企一策”服务包,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校招匹配、高管猎聘等解决方案;更有AI驱动的人才画像库与“急缺人才绿色通道”,实现从简历筛选到入职跟踪的全流程赋能。针对失业人员,服务站不仅提供免费心理咨询与“职场重启计划”,更搭建了人才共享池与跨企业岗位轮换机制,让“闲置”人才在项目合作中重获价值。

  走进焕然一新的服务站,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服务的各个环节,显著提升服务效能与体验。服务站门口,一台智能AI简历系统格外引人注目,它能为求职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简历并实现一站式投递。内部墙上的大型显示屏,正循环滚动着近12300个上地地区企业的最新岗位信息,招聘要求、薪资待遇、工作地点等关键信息清晰可见。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说:“在这里,求职者或企业提出申请后,工作人员当场核验身份并录入信息,随即进入高效处理环节。从数据诊断、AI匹配到培训对接、政策解答,再到后续回访,构成一站式全流程服务闭环。”

   数字赋能“生态共生”    打造“职场成长港”

  启动仪式外的就业服务市集同样热闹非凡。中关村软件园入驻企业汉王科技、广联达等企业的招聘展台前人头攒动,AI简历系统前,求职者正在生成个性化简历,劳动保障咨询台的工作人员耐心解答政策疑问……这场“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盛宴,让就业服务从“纸上”落到了“地上”。

  “2分钟信息比对,3日内完成深度匹配,30天跟踪回访。”服务站的高效运作流程背后,是数字技术的硬核支撑。正如孙楠所言:“软件园25年的发展,让我们深知科技企业对人才的‘渴’与职场人对成长的‘盼’。服务站的终极目标,不是简单地解决失业问题,而是让每个人都能通过技能迭代实现‘不失业’。”现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应届生与园区企业的招聘人员交流简历优化问题,她兴奋地说:“这里不仅有岗位,还有简历优化指导,感觉离‘扎根上地’更近了一步。”而园区企业软通动力招聘人员正为求职者绘制职业发展路径——这样的场景,正是服务站“生态共生”理念的生动写照。“以前我们只是收集居民的就业信息,没办法对接企业。”上地街道科技园社区民政工作人员感慨,“现在有了服务站这个平台,能把信息真正‘变现’,希望能让找工作的人找到合适岗位,让企业找到好员工。”

  上地地区就业服务站的启动,不仅是一次就业服务模式的升级,更是科技与人才、企业与市场的深度融合。中关村软件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中关村软件园将以数字赋能打破信息壁垒,以生态协同激活就业活力,让每一份才华都能找到施展的舞台,让每一家企业都能招到贤才,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