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集团镀锌钢板生产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激烈的行业竞争,首钢集团深刻把握发展规律,通过坚持创新引领、拥抱数字变革、践行绿色使命、深化产融协同等关键路径,持续激活企业内生动力,不仅展现出强劲的经营韧性与抗风险能力,更构建起多维度竞争优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创新引领    打造比较竞争优势

  首钢集团坚定不移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长板优势进一步巩固,“制造+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该企业的汽车板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前三,成为宝马、北汽、长城等国内主要汽车品牌第一大供应商。聚焦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电工钢产品应用实现全球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全覆盖,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首钢芯”。镀锡板产品突破技术壁垒,DI材成功打入美国市场。

  生产工艺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上半年,首钢技术研究院联合各生产基地自主开发“基于大模型的精整工序智能排产决策系统”,机组分配准确率超99.2%,排程规则符合率达100%

   拥抱数字化浪潮    打造智能工厂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首钢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打造更便捷、更精准、更协同的智能化生产体系。

  首钢智新入选国务院数字化转型试点单位;首钢京唐入选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卓越级智能工厂”;首钢冷轧入选世界“灯塔工厂”,开发了智能排程、知识图谱等67个数字化用例,客户满意度持续提升,生产制造周期缩短18%。

  营销与采购方面,首钢搭建了智慧营销平台,与宝马等20余家重点客户实现数据库对接,高端领先产品销量占比提高了12个百分点;开发了首钢钢铁产销一体化经营管理平台,产销协同效率提升60%,库存降低15.3%。

  物流领域,首钢京唐携手中国移动、中兴通讯启动5G专网改造,提升了5G专网的独立性和承载业务的高可靠性;应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了全场景物流调度模型,实现了运输计划自动编制、运输任务智能分配、运输车辆智能调度等全流程智能化覆盖。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    担当社会责任

  首钢集团坚持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服务优势、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

  首钢股份围绕国家政策、低碳行动规划及客户需求,上半年有效推进39项降碳措施项目落地,快马加鞭推进近“零”碳排放冶炼高品质钢示范项目。首钢迁钢成为全球首家实现全流程超低排放的钢铁企业。首钢京唐建成世界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首钢朗泽的创新更具颠覆性,建成全球首个全流程工业尾气制燃料乙醇项目,实现对钢铁工业尾气的高效清洁利用。

  首钢集团与客户共同打造绿色低碳钢铁供应链,持续巩固低碳先发优势,建立汽车板低碳产品价格体系。上半年,与一汽大众正式签署“绿钢”战略合作备忘录,携手中山庆琏举办40%可溯源循环材料低碳项目发布会,行业影响力不断扩大。成功开发50%大废钢比免涂装电力塔架用耐候钢并实现应用转化,树立热系绿钢产品行业应用典范。

  在节能减排方面,首钢同样成果显著。首钢股份2号2650立方米高炉、8号360平方米烧结机在全国重点大型钢铁生产设备节能降耗对标竞赛中问鼎“冠军炉”。

   产融结合相互赋能    双轮驱动发展

  首钢集团积极探索产融结合的发展模式,通过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

  上半年,首钢基金持续推动产业精准投资,科幻基金向云鲸智能项目出资7000万元,招引其子公司入驻融石广场。助力找钢网于2025年3月10日港股上市发行。冬奥广场人形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推进,引入中科闻歌、因时科技等代表性企业,举办“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融资路演”“机器人相关数据标准编研启动会”等一系列产业活动,助力项目招商和入园企业发展。

  首惠产融围绕下游销售规模的产业链资源,提供了综合高效的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十四五”以来,京票规模屡创新高,新增产业链上下游企业1000余家,平台企业总数达到4850家,流转层级超过10级,成为北京市属企业首家;创新推出“到货通”“发票通”“保理通”,覆盖供应链金融全场景服务。

  首钢京票业务初步构建了围绕首钢京票应用的生态链圈,为集团成员单位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流动性支撑,丰富了集团金融工具箱。推进发展质量转变,不能被动防守,而是要主动重构竞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