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跟就业发展形势,北京时尚控股所属北京新媒体技师学院开展“数字光影”产教融合项目。作为该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学院与北京澜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的澜景订单班,以“理论+实践”为核心,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行业实践机会,助力他们快速适应职场需求。
而该项目自启动以来,学院走出了这样一批年轻人:他们曾是怀揣梦想的职校学生,如今已在行业前沿项目中崭露头角,完成了从学习者到实践者、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他们不是仅停留在“听说”层面的参与者,而是真正站上舞台、走入会场、接触客户、参与建设的“主力军”。
项目推广 筛选出“种子选手”
项目立项之初,项目团队在学校面向多个专业进行宣讲,吸引了动画、运营、新媒体等不同方向的学生报名参与。订单班并未设置高门槛,更多是向愿意尝试、勇于挑战的学生敞开大门。初期参与人数众多,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与实践后,通过自然筛选和双向选择,最终留下了如今这批“种子选手”。
在刚进入项目阶段时,学生每周仅需到企业两天,感受职场氛围,学习基础技能。这种“半驻厂”机制,既保留了校园学习节奏,又助力学生逐步过渡到真实工作环境中。随着项目推进,从5月起,学生们开始全职参与,进入企业实习的“深水区”。这种渐进式参与模式,不仅是教育机制的创新尝试,也帮助学生更顺利地完成了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转变。
在这一过程中,学校的专业负责人和带队老师付出了大量精力。从协调住宿、生活保障,到与企业共同设计课程内容与项目实践方案,每一个环节背后,都凝聚着老师们的责任与热忱。在一次次展会讲解、客户对接、方案修改、夜间调试中,这些年轻人逐渐意识到:真正的职业能力,不仅是技术,更是责任、抗压与合作。
订单班学员 以亲身实践展项目成果
从基础的软件操作到复杂的项目实践,订单班学员在一步步的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这些项目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技术能力,更让他们在真实环境中理解了“职业素养”的内涵。
王超,堪称“学生培训学生”的最佳代言人。两年期间,他参与了北京花嫁丽舍宴会厅投影项目的安装与调试、山东威海同乐戏院项目的内容演示与客户对接、李沐籽MV拍摄技术支持等项目实践,实现了从学生骨干到技术人才的转变。同时,在北京澜景科技有限公司教培部实习期间,他不仅参与了多个重要高校培训和项目讲解,还多次承担虚拟拍摄培训的技术讲解工作,走上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讲台。他协助开展“XR虚拟拍摄”课程培训,承担设备演示、技术拆解、实操带教等任务,进而成为“学生培训学生”的最佳代言人。如今的他,已能独立完成课程讲授与实训辅导,已然是教培团队中独当一面的骨干讲师,也成为“项目育人”的优秀样本代表。
从初入项目的忐忑不安,到在“意识涌现”人工智能展、AIGC照明设计工作坊、多个院校讲解活动中担任主讲人与对接人,赵丝烁在项目中学会了沉稳、熟悉了流程,也更明确了自身未来方向。在澜景实习期间,她也逐渐承担起更多商务沟通与文案撰写工作,并在MV拍摄、展览维护等任务中表现出色。她说:“最让我感动的不是自己能讲产品,而是当客户愿意认真听我讲产品的时候”。
课余时间,崔昊常在学校练习宣传材料的排版与视频剪辑,参与学院线上展览的内容制作。正是这些经历,让他在实习前就具备一定信息可视化及从观众感知角度出发的思维方式。在研学部实习期间,崔昊最初只是协助日常展厅运行。可随着经验积累,他开始主动承担展项说明视频的拍摄与剪辑、交互界面的UI设计以及研学流程文档的设计制作,从操作台前走向系统设计幕后。他表示:“以前只知道怎么按按钮,现在要想清楚这个‘按钮’是为谁设计的、为何这么设计。”
项目育人 是一场真实的成长旅程
在“数字光影”项目建设过程中,参与项目的学员们并非纸上谈兵,而是积极参与到各种实践项目中,包括各类高校实训与讲座讲解,大型展览如BIRTV、XR虚拟拍摄发布、AI艺术展,投影融合调试、产品发布拍摄、图像识别互动,以及与国内顶尖机构例如中国美术馆、香港故宫、中国人民大学等合作项目的前期准备、现场执行与后续对接等。通过数字光影项目,学员们在真实项目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通过企业化的管理提升了职业素养,毕业后直接进入澜景科技工作,实现高质量就业。
目前,已有多位订单班学生有机会顺利转正进入企业正式岗位,从销售、技术支持、教培到内容制作,实现了从“产教融合实践”到“高质量就业”的有机衔接。尽管每位学生选择不同,有人留岗深耕,有人将项目经历作为简历亮点另寻他处,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在这一过程中收获了成长与底气。他们的故事表明,校企合作不仅是技能的传递,更是梦想的启航。
北京市新媒体技师学院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搭建优质成长与就业平台,持续深化校企合作,为更多学生铺就职业发展的康庄大道。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