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万柳维修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企业/供图

  当清晨的第一列地铁驶离站台,当深夜的末班车归库检修,在北京地铁10号线的脉络里,始终活跃着一群昼夜坚守的“地铁医生”。2007年,北京地铁运营三分公司万柳维修中心正式成立,269名职工以“安全无小事,检修筑防线”为准则,肩负起地铁10号线116组列车的维保重任,成为守护千万乘客出行的钢铁防线。2025年,该维修中心荣膺“北京市劳动模范集体”称号。

   精检细修砺匠心    破壁攻坚显担当

  北京地铁网络化运营具有点多、线长、面广、联系密切、管理幅度大、波及传播效应突出等特点,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10号线是北京地铁路网中连接16条骨干线路、承载日均客流量180万人次的线路,运营最小间隔1分45秒,一旦出现故障延误,便可能牵动整个路网的运营节奏。万柳维修中心负责10号线共116组运营列车的日常检修和维护工作,责任重大。

  万柳维修中心针对齿轮箱大齿断裂问题,3年完成400余根隐患大齿更换,避免了隐患带来的风险。车门作为车辆使用频次最高的部件之一,极容易出现“小故障造成大影响”。而门控器作为负责操控列车开关门等各个动作的指挥终端大脑,它出现故障的频率是最高的。10号线一共有116组车,5600个门控器,环形45座车站,最大开行列数为10圈,意味着每个门控器每天开关门动作450次,堪称“最繁忙的元器件”,一旦失灵,轻则延误发车,重则危及安全。因此,门控器被万柳维修中心设定为首要的攻破目标。

  最初,因缺乏原始图纸,门控器故障只能依赖外委维修,不仅成本高昂,周期还长。万柳维修中心员工购买了维修工具,尝试自己拆装焊接电路板,逐项排除故障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们逐渐掌握了门控器、动态地图等关键部件的核心维修技术,突破了厂家的技术壁垒,实现了门控器自主化维修。目前这项自主化维修技术已覆盖运营三分公司所属4条线路333组列车、16000个门控器,维修周期由原来的18天压缩到13天,累计节约成本超过300万元。10号线门控器故障量也从197笔逐年下降至2023年的33笔,降幅超80%。万柳维修中心的门控器自主化维修实验室也成为北京地铁首个达到板卡级维修的重点实验室,荣获北京市发明协会“第14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入围奖”和第三十五届北京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为首都国企提质增效写下生动注脚。

   情系乘客优服务    育才有道强根基

  车厢环境是乘客出行体验的“晴雨表”。万柳维修中心深知“乘客所需即我所为”,开展10号线车厢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及异味细菌改善设备应用研究。他们在运营车辆上增设除菌、除霾、去异味等设备,实现对地铁车厢内空气质量在线监测及环境同步优化。万柳维修中心建立了空气监测终端,内部装有PM2.5、二氧化碳、温度、湿度等多种传感器,能够对车厢内的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到云平台;他们还研发了空气净化装置,具有杀菌消毒、去除异味的作用。如今,10号线车厢里,清新空气常伴乘客左右,让每一段行程都暖意融融。

  人才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引擎”。万柳维修中心将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来抓。自创新工作室成立,核心团队成员共成长出4名高级工程师、10名工程师、2名高级技师、3名技师。为了给青年职工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与广阔的成长空间,万柳维修中心自主制作10号线列车1:3教学模型,精准还原照明、车门及起落车等系统功能,让列车的构造和工作抽象原理变得触手可及。同时,设计开发了10号线各电路、气路模拟平台,更让新手能在“实战”中锤炼技能,为团队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齿轮箱隐患攻坚到门控器自主维修,从重大活动保障零失误到车厢空气净化创新,万柳维修中心始终以“精精益求精”和“万万无一失”的责任担当,在方寸车厢间守护乘客出行,在毫米刻度上诠释国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