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光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企业/供图

  从纸质月票的斑驳印记到“一卡通行”的流畅体验,从地铁闸机前的排队长龙到“秒刷过闸”的轻盈身影,从现金交易的繁琐找零到“无感支付”智慧便捷……20多年来,北京公共交通支付方式的每一次蝶变,都镌刻着一位技术领路人的执着足迹。他,就是2025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政交通一卡通支付有限公司资深总监、高级工程师刘敬光。从青葱岁月到年逾半百,他以炽热如初的创业激情与责任担当,带领团队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构建起服务千万市民的“智慧支付网”,让便捷出行成为首都生活的温暖注脚。

   勇闯技术“无人区”

  2001年,北京一卡通首次亮相,在巴士公司20条线路500辆公交车上开启试运行。当刷卡乘车的新鲜体验进入大众视野、叩开时代大门,刘敬光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放弃稳定的高薪职位,加入不足30人的一卡通初创团队,投身这片尚待开垦的技术蓝海。

  2003年,国际先进的S70卡技术应用难题成为横亘在刘敬光眼前的“拦路虎”。国内既无成熟经验,又缺少参考资料,卡片测试屡屡碰壁。面对困境,刘敬光沉下心来,埋首钻研,夜以继日,最终成功研发出修复程序,将被写坏的卡片“救活”,彻底攻克了S70卡发行核心技术。更令人惊喜的是,他自主研发的卡片自动化检测系统,将卡片生产效率提升3.5倍,大幅降低运营成本。

  2015年,国家推动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的战略号角吹响。面对不同城市交通卡标准不一、卡片类型多样、优惠费率复杂的“硬骨头”,刘敬光作为技术负责人精准破局。他精准施策,成功解决了跨区域、多卡种的互联互通技术难题,为京津冀交通协同发展打通了关键一环,筑牢了区域交通一体化的技术基石。

   打造“全支付”便民生态

  2017年,刘敬光敏锐洞察趋势,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推出基于NFC技术的“手机一卡通”,让市民“刷手机乘公交”的想象变为现实。更具突破性的是“双离线二维码支付技术”——在没有网络连接的情况下,可以实现手机离线生码及终端离线验码,直接完成支付和收款操作。凭借此项全国首创技术,“手机一卡通”打破了网络依赖限制,极大提升了公共交通支付的便捷性和可靠性。

  在刘敬光的持续推动下,一卡通公司构建起覆盖“实体卡、NFC手机、二维码、数字人民币”的多元化全支付体系。这套体系如同精密编织的智慧网络,无缝适配不同人群、不同场景的出行需求。

   护航奥运冬奥

  作为国有企业技术骨干,刘敬光始终将服务国家和首都发展大局视为己任,在重大活动保障中勇挑重担。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立下“不漏一个系统、不漏一台设备、不漏一个软件”的“三不漏”铁律。面对每天仅凌晨1小时的施工窗口期,他带领团队披星戴月,高效完成了一卡通系统设备更新、异地灾备系统建设和硬件扩容,确保了奥运期间一卡通系统零故障运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科技的硬核保障力。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公共交通面临防疫压力。刘敬光临危受命,联动多部门连续奋战10余天,高效完成信息系统升级和网络安全加固等关键任务。在票务系统升级中,他创新性地将健康码核验功能与支付功能深度融合,支持20余种公共交通票卡在支付瞬间自动完成健康状态关联核验,实现“无感过闸”,为“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贡献了科技力量。

   支付再优化

  2024年,为响应国家优化境外来华人员支付服务的号召,助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刘敬光再次挂帅出征。短短数月,他带领团队推出面向境外来华人员的多功能支付卡“BEIJINGPASS”。该卡覆盖公共交通、文旅景点、商超购物等多领域,极大解决了境外人士在华支付痛点。同时,他组织研发上线了国际版APP和中国人民银行唯一授权的商户版APP,支持便捷的线上开卡服务,进一步拓展了服务渠道,成为展现北京开放包容、便捷友好国际形象的“城市新名片”。

  从基层技术工程师到行业资深专家,刘敬光完成了从“匠”到“师”的华丽蜕变,初心却从未褪色。如今,刘敬光带领他的团队步履铿锵,在智慧交通支付的新征程上奋进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