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质量检验部工作人员正在讨论工作                      ■企业/供图

  在科技创新的深水区,总有一些身影勇立潮头,以无畏之志击碎技术壁垒;在产业突围的攻坚期,总有一些团队敢为人先,用实干之力填补领域空白。北京化工集团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质量检验部,便是这样一支队伍。从长期依赖进口的电子级氟化液实现国产化替代,到陌生领域的防伪材料项目落地生根,他们在高端化学试剂研发赛道上跑出了国企加速度。今年,这支队伍荣获“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成为国企科技创新版图上一抹亮眼的色彩。

   从零到一地突围

  2020年下半年,试剂所承接了防伪材料生产项目。“对于质量检验部来说,这完全是陌生的项目,没有任何技术及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质量检验部部长孟宪冬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技术壁垒。

  当时,王连旺和孟令斌为了做一个试验,连续一周扎在工作岗位上,最终捧出了符合预期的结果。正是凭着这种迎难而上的韧劲,质量检验部逐一吃透了每种产品的特性及技术标准,不断摸索产品性能,反复确认产品指标。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全面达到产品技术要求。

  从产品研制成功实现产业化后,3年间质量检验部已累计实现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创造毛利达千万元,为建强试剂产业链打下良好基础。更珍贵的是,经过不断的技术积累,他们完成了10种相关产品的技术指标、检测方法以及企业标准的制定。

   从无到有地跨越

  如果说防伪材料项目是一场“突围”,那么电子级氟化液的研发,则是直面“卡脖子”的“硬核攻坚”。电子级氟化液,是芯片生产重要的化学试剂,长期被国外垄断,急需国产化替代。

  “一切都是未知的,但我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这个技术壁垒。”孟宪冬说。2023年,北京化学试剂研究所立项进行“高端芯片制造用化学试剂——电子级氟化液”的研发。孟宪冬和她的团队“揭榜挂帅”,再次踏上了“是什么”到“有什么”,再到“怎么做”这条“从0到1”的征程。

  “我们收集氟化液的相关信息,从理化性质到用途等多方面进行了解,并运用化学分析检测手段全面分析。”孟宪冬介绍。在进行到成分含量确定时,大家犯了难。孟宪冬边干边学边思考,不断积累经验。“我们通过改变进样量、仪器温度、流量、压力等参数,不断优化检测方法,每天至少进行10种尝试。”孟宪冬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周努力,氟化液成功分离开各组分峰,实现了氟化液含量分析的“从0到1”。

  从剖析样品配方开始,孟宪冬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不知经历了多少次失败,终于初步确定了其成分及配比,配制了一系列小样,送到客户手里试用,验证产品性能,并最终抢占了市场争取了先机。

  一次攻关中,质量检验部的“元老”王连旺带着新员工李展俏一起做试验时发现,酸度受空气影响特别大。如何隔绝空气呢?他们想到了用氮气设备来隔绝的办法。采购氮气设备来不及,他们就动手搭起木制框架,蒙上塑料布做了个“土装置”。就是这个透着“草根智慧”的设备,稳稳隔绝了空气干扰,确保了试验的成功。

   从点到面地绽放

  多年来,在北京化工集团积极搭建技能培训平台,推动技术技能型人才发展的带动下,试剂所质量检验部早已形成“师带徒、传帮带”的传统,带动整个团队共同进步。

  “元老”王连旺是质量检验部部长孟宪冬的师傅,他将几十年的工作经验倾囊相授,做到了言传身教;孟宪冬又将这些“干货”一点点教给“90后”“00后”的同事们。在科研技能的传授中,团队里没有“藏着掖着”的保留,只有“倾囊相授”的热忱。这种默契,让“比学赶帮超”的氛围愈发浓厚。

  2014年,王连旺带领孟宪冬那一代年轻人参加了第十六届北京市工业和信息化职业技能竞赛,4人进入了前十名。2023年,孟宪冬带领3名年轻人参加了首届万华杯全国医药和化工行业班组职业技能竞赛,从1300多名参赛者中脱颖而出,最终获得了全国医药和化工行业优秀班组的称号。从师徒携手到梯队作战,这支队伍用“老带新、新促老”的良性循环,把个人能力变成了团队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