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武清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建设现场                                 ■通讯员 杨帆/摄

        近日,中金武清大数据产业园一期3号楼、4号楼数据中心主体结构封顶。未来整个一期项目将容纳总计2.4万台设备,成为京津冀区域新基建中数字产业发展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北京城建二公司项目经理张鹏和团队而言,参与这个面积达25.7万平方米的数字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压力与挑战并存。

         钢筋间距仅容“一根手指”

        中金武清大数据产业园一期分为两个标段建设。张鹏作为一标段项目总工程师,在二标段项目建设中担任了项目经理的职务。从事大数据产业项目,张鹏及其团队经验丰富。“大数据中心未来会布置机组设备,重量大、数量多,对结构强度的要求极高。”张鹏说。

        在项目技术负责人张祥的电脑上,高强度建筑被展示得淋漓尽致。两根工字钢的立柱足有2名成年人高,钢柱间插着一块厚厚的钢板,钢板周圈还密布了数十根拇指粗细的钢筋。“这便是钢板剪力墙和劲性钢结构骨架,钢材外部被包裹厚实的混凝土外衣,这样的结构在我们这里非常普遍。”张祥说。

        每平方米1.6吨至2吨的荷载参数,相当于每平方米能承受1辆越野车的重量。为了承载起足够重的设备,荷载钢筋排布非常密集,从现场作业区的钢筋分布可以看出,两根钢筋只能勉强插入一根手指。

        在地下基础施工桩基中,间隔1米的桩群甚是壮观,最小的间距仅有0.8米,这样的间距仅能勉强容纳1名成年人站立。大量钢结构需要强大的现场加工能力。项目部用水锯替换常规切割设备,将以往逐根加工的钢筋变为整捆裁切,在提高效率的同时,能够保证切割面的平整顺滑。

        团队仅用3个月的时间,使项目从全面跃出地面到实现主体结构封顶。特别是在进入地上结构施工阶段后,项目部以11天一层(标准层)的极限速度,将包含“大量剪力墙+钢构件劲性结构+大体量高强度混凝土+大跨度高支模”的复杂结构的进度管理提升到新高度。其中,工艺流程的调整至关重要,项目部倒排工期,提高施工效率近30%。

         因地制宜“拐弯抹角”

        大数据中心最忌讳的便是渗漏。项目技术团队围绕这个课题开展创新攻关,将钢板由一变二,并依据墙体宽度确定钢板间距,用钢板替代穿墙区域的模板,再通过上部预设的孔洞向钢板之间注浆,以确保密实度。而抹掉了弧形角度的技术方案有效地解决了渗漏问题。

        “抹角”方案消除渗漏隐患,“拐弯”技术聚焦结构质量。当大量钢筋、钢板植入后,造成梁柱交界位置的拐弯处无法灌注密实。为此技术团队制作了一个“漏斗”,这个“漏斗”的窄头被设计成拐弯的形状,可以根据浇筑区域的变化调整角度。施工人员将混凝土从宽口倒入,再通过窄口精准送入结构中,确保结构密实安全。

        在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的2024年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竞赛中,上述两项技术创新成果分别获得一等奖、二等奖。此外,该项目工程建设质量也分别获得北京市和天津市质量最高奖项,成为区域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标杆项目。

         “T+3”背后的定制服务

        北京城建二公司涉足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可追溯到近20年前。该企业持续参与相关项目建设,为团队积累了大量专项技术储备经验,其中“T+3”定制化服务方案便是其中的代表。

        “T+3”即“楼宇建筑结构的施工周期T+三个月机电调试交付”。张鹏说:“基于拥有此类项目的建造经验,我们在开工前便可以根据业主需求,对大数据类基础设施的关键点进行细分,并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项目团队实现了专业化施工组织和技术方案模块化推进。通过多个项目实践,我们对业主最核心的需求了如指掌,能够保证不同需求阶段的区域建设分步完成。”

        今年该公司成立了数据工程中心职能部室,以分公司、项目部为依托,以数据中心工程项目为载体,全面开展数据中心品牌建设工作。张鹏认为,数据中心类项目最重要的是精细化管理和专业化操作,其中精细化管理通过对工程建设及大数据产业的理解,合理组织施工力量与技术方案;专业化操作则聚焦于结构建造、定制化交付以及后期运维的全过程服务,通过延伸产业链条,为业主提供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服务。此举是参与此类项目建设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