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正在清理文源阁正门遗址 ■记者 周宇杰/摄
“文源阁属于皇家藏书楼,‘文源’意思是礼乐文明之源,是皇帝查看《四库全书》的地方。”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中华介绍。近日,圆明园“北四阁”之一的文源阁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不仅展现部门皇家园林道路系统的完备性,还摸清了园林藏书楼防火防洪的“巧思”。
文源阁是以皇家藏书楼为主体的园林景观,主要用于收藏《四库全书》等书籍。《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其编撰是当时的一项国家文化工程。《四库全书》前后共抄录7部,分藏于“北四阁”和“南三阁”中,1860年,英法联军焚掠圆明园,文源阁及其藏书惨遭损毁,仅有部分藏书留存于世。
2024年8月至今,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圆明园管理处对圆明园文源阁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此次,我们发掘出宫门、碑亭、月台、趣亭、北院门等建筑基址以及四周围墙、石板道路、蹬道、供排水涵洞、‘玲峰’基础等附属遗存。”张中华介绍,在发掘中,同时出土铜、铁、瓷、陶、琉璃等质地文物,包括瓷器、陶器、陶质建筑构件、琉璃质建筑构件等。
据介绍,经考古发掘,文源阁遗址保存相对较好,整体布局与乾隆四十四年、光绪二十四年样式雷图基本相符,说明其自建成后,格局未经改变。宫门、趣亭和碑亭地上建筑已不复存在,从磉墩坑和解剖坑能够看出,人们建造文源阁建筑时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
“文源阁因为是藏书性质的建筑,所以设计和建造了完备的防火防洪设施。”张中华介绍,此次考古发现了大量黑釉琉璃瓦。在中国古代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说法,五行中黑色属水,以黑色琉璃瓦为顶,是古代人们在精神层面防范火灾的寄托。此外,院内挖出一大一小两处水池。北墙内外设置了一条供水涵洞,东墙和南墙内外分别设置了一条和三条排水涵洞,这些涵洞连接院外河道和院内水池。整个遗址地势院内高、院外低,南墙下设置有沟门,院内地表水可顺势排入宫门前河道。这些设施既能储水用于灭火,又能在水量大的时候顺利排水。同时,宫门前的河道也仿照自然山涧的样子,泊岸、底部均用不规则石块砌成。
此次考古发掘,文源阁的道路系统也逐渐明晰。院内石板路、上下山蹬道、御路、踏跺(台阶)组成完备的道路系统,串联起既把院内各处点位有机连接起来,又将整个文源阁环绕其中。石板路所用石板未加雕琢,且多为玲珑石;蹬道、踏跺(台阶)石条也未经加工,颇具园林野趣。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