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2号线检修专业启动360度车辆智能全景检测系统应用 ■企业/供图
近日,记者从北京地铁公司获悉,地铁2号线检修专业启动360度车辆智能全景检测系统应用,让列车“体检”更深一步。
据了解,地铁2号线工作日日均客运量达70万人次,每日开行计划400余列。目前共有50组列车,每组列车有上千个检测点位,现阶段主要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检修作业。特别是部分关键部件存在检修难度大等情况,因此,其作业效率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2023年6月,2号线车辆检修专业启动研究360度车辆智能全景检测系统的应用,历经方案设计、施工安排、设备安装、图像采集、算法部署、检测调试及算法优化等阶段,目前已正式投入试运行。新系统可在5分钟左右的时间,实现单组列车千余个点位自动检测,从而提高列车车顶、车侧和车下走行部的检修作业的质量和效率。
360度车辆智能全景检测系统是一套采用图像处理技术、智能识别算法,实现对列车日常检修中外观可视关键部件松动、脱落、破损、变形、缺失、异物等异常情况进行识别的检测设备。该系统通过识别算法对图像中异常情况进行自动报警提示,可部分替代人工检修作业。其系统硬件设备主要由启动单元、测速单元、轨旁采集单元、轨旁边缘处理器、主控单元、机房数据存储分析单元等组成。“我们将轨旁采集单元设置在车辆段咽喉道岔位置,列车结束运营或调试回库时都会经过这里。我们通过轨旁采集单元,采集车顶、车侧、车下全景图像,及时对异常情况做出研判和反馈。”2号线太平湖检修中心副主任张鑫介绍。这个轨旁采集单元以一座高5.3米、宽4.5米的龙门架为主体,上面配有4K高清线扫相机,以及补光、触发感应、检测车号等多种设备,并具备防尘、防水功能,遇特殊天气时,可确保检测能力。
新系统相比于人工检测,拥有四方面优势。一是检车效率提高。传统检修模式全天完成30多组上线列车检修,需要18人次,且单组列车检修时间为40分钟左右,累计20多个工时。新系统仅需列车在回库时,通过轨旁采集单元即可进行全检,单组检测时长5分钟左右,由一名员工利用终端查看信息即可。二是识别精度提高。新系统识别精确到毫米级,能自动识别直径5毫米及以上的螺栓缺失、5毫米及以上的部件异常形变、位移或裂纹,以及面积达50毫米×50毫米及以上的油污面等问题;同时,可将问题点位置、异常图像,快速精准地反馈到后台,便于检修人员第一时间找到问题点位,直接携带对应的操作工具进行现场处置。三是覆盖点位更广。像车辆顶部、空调机组等不易进行检查的点位,通过轨旁采集单元上的4K拍摄装置,可清晰扫描到位,既实现了隐蔽部位的高频次检查,又降低了检修人员高空作业的风险。四是操作更便捷。以往检修人员需要携带多种检车工具在车沟内检修作业,手动做好故障记录。现在利用360度车辆智能全景检测系统,可与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交互,员工通过手持终端即可查看列车状况,以“接单”形式快速应对故障点位。
下一步,项目组将结合近期运行数据及列车实际检测问题的情况,不断优化算法逻辑,进一步提升系统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深入开展对360度车辆智能全景检测系统的拓展应用,探索建立以360度车辆智能全景检测系统为基础的数据采集分析车辆综合检测诊断系统;通过既有轨旁设备的数据优化利用,以及建立图像、温度、声音的综合感知系统,全面提升车辆检查数据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