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翠湖科技园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距离地铁16号线稻香湖路站约1公里,一座聚焦人工智能领域的综合产业园区正拔地而起。这里名为中关村翠湖科技园,建成后将打造一个总建筑面积达50万平方米,集科研、办公、商业服务于一体的高品质综合性科技园区,建成后将成为推动海淀区乃至北京市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吸引和培育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形成人工智能产业的集群效应,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新活力。

        其中,由北京城建北方集团李硕团队负责的标段内,产业园首栋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率先实现结构封顶。“率先封顶的是我们项目的1号楼,这一成果得益于项目团队对产业园产品线管理模式的运用与实践。”李硕说。

        北京城建北方集团承担建设过多个产业园项目,专门成立研发团队,不断优化产品设计,逐步总结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此类项目的建造系列,实现对项目全周期的统一优化和提升,确保工程快速、连续、高效推进。

        精准的细节控制是团队的优势所在,其中详细的施工组织策划方案便是最重要的“秘籍”。该方案不仅有各阶段施工的梳理,还有对于重点工序的流程展示,甚至是某一道工序需要不同工种多少人?工期多少天?工程量分析?工效数据?等内容全部在策划方案上详细列出来,比如地下结构部分主要劳动力分析配备表格中,1号塔吊覆盖区域工人分为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钢筋加工等四个工种的数量,以及每名工人每天的工作量测算数据。

        由于项目部负责近14万平方米的3个建筑结构形式和造型大体相同,最初选择施工顺序时,团队决定在同步完成地下结构后,集中完成其中一栋建筑的地上部分,同步启动内部机电管线和二次结构施工。“我们提前进行一个栋号的全流程施工,让过程问题集中暴露出来,再通过统一调整优化,避免同类型问题在其他栋号再次发生。”项目总工程师冯利杰说。

        依靠北京城建北方集团BIM工作室支持,项目团队搭建起建筑、结构、机电安装及装饰装修等全专业三维BIM 模型,实现各环节建设的最优方案。此外,项目团队还与软件公司合作进行算法开发共研,通过AI技术识别工人违规行为,并实时纠正。在现场施工管理中,项目制作图纸方案交底二维码,把现场重要节点及复杂节点的施工工艺变成通俗易懂的3D可视化交底。

        精细管理的背后,还有团队持续打造浓厚学习氛围的支撑。在项目部办公区,一个名为“知微书屋”的房间内,各类专业书籍、舒适的桌椅板凳,以及咖啡等饮品为项目管理人员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李硕说:“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比较年轻,很多员工有学习需求。我们按照公司总部要求,在项目部设置了学习书屋,提高团队整体的学习氛围。”

        细致的管理手段成为项目部率先结构封顶的保障。如今,项目团队正在进行1号楼机电管线和二次结构的安装,后续其他栋号施工也将按时推进,以确保明年年底项目实现竣工交付,为北京市西北部地区再添一座科技智慧园区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