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能科技打造的“风光荷储充”示范低碳园区内景。                   ■记者 董一鸣/摄

  在朝阳区广渠路11号,一座看似普通的现代化园区内,藏着一幅能源革命的“未来图景”。这里是京能集团所属京能科技打造的“风光荷储充”示范低碳园区,同时也是2025年首都国企开放日的精选线路之一。

   一个园区的“五脏俱全”

  走进园区,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平常的设施——自行车、步道、公交亭,甚至路灯和长椅,都被赋予了“发电”的新使命。它们巧妙引入太阳能、风能、甚至行人踩踏的动能,将绿色能源融入日常场景,悄然改变着我们与能源的关系。在这里,“风光荷储充”一体化理念得以充分应用:屋顶高效光伏板验证着不同技术的发电性能,水面上漂浮式光伏展示着土地集约利用的新可能,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像“电力银行”般灵活调配电能,踩踏发电自行车和步道让每一份动能都不被浪费,彩色光伏组件和追光太阳花则让科技与艺术相映成趣。

  正是通过这些先进技术的有机融合,园区成功构建起多能互补的绿色供能系统,既成为战略性新兴技术的实证实验平台,也化身为一座面向公众的“双碳”科技教育体验基地,生动诠释着绿色低碳园区的创新模样。

  京能科技科创中心沈永兵介绍道:“这里不仅是光伏组件的‘试炼场’,更是技术实证平台。”通过对比单晶硅、钙钛矿等不同材质光伏板的发电效率,园区为行业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而水面漂浮式光伏项目,更突破了传统光伏的土地限制,为湖泊、水库等水域的能源利用开辟新路径。

   能源生产的“人间烟火”

  园区的“亲民”设计,让高科技不再遥不可及。“没想到低碳技术离我们生活这么近,还这么美!”一位参观者感慨道。

  在踩踏发电自行车前,几名参观者正轮流体验蹬车的乐趣。这款装置利用脚踏启动发电装置,产生的电流驱动水池内设置的小水泵,进而实现喷泉效果,而园区中央的步道,将钙钛矿光伏发电技术与仿石材组件相融合,打造出既美观又实用的光伏步道。每块地砖都是微型发电机,行走间脚步的压力被转化为电能,点亮地砖边缘的柔光。“原来我们每走一步都能发电!”一位参观者兴奋地喊道。

  这种“参与感”还体现在细节中:路灯杆上的钙钛矿组件印着京能标识,既能发电又起到宣传作用;公交亭顶部的光伏板为候车乘客的手机提供充电;甚至休闲长椅也搭载光伏板,成为户外“充电宝”。这些设计模糊了能源设施与日常生活的界限,悄然传递着“人人可低碳”的理念。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组形如集装箱的“大家伙”——全钒液流储能系统。它能在用电低谷时储电,高峰时放电,像一座“巨型电池”,平滑电网负荷,同时它还能在园区停电时,孤网运行支撑建筑部分重要设备用电。这套系统搭配的V2G双向充电桩,既能为电动汽车、移动充电车充电,还能将它们的电池储存电量向园区微电网放电,参与调峰以及应急供电。而彩色光伏板展区,则成为摄影爱好者的打卡点胜地——彩色的光伏组件拼接成艺术图案,颠覆了人们对光伏的刻板印象。憨态可掬的移动充电车也成为众人合照的对象。“它就像一个可移动的充电宝。”参观者巧妙地形容,这款充电车具有可移动、充电快、高安全、长寿命等特点,能够有效解决无固定车位、电容量不足无法建设充电桩、充电车位被占用等充电难题。

  作为园区运营方,京能科技的故事是国企创新转型的缩影。公司成立于1996年,从传统能源服务起步,如今聚焦综合能源、节能降碳、能源交易、氢能应用“四能”主业,致力于成为低碳城市的探索者。随着北京宜居城市的建设,这种“分布式能源+智能管理”的模式或将成为新建区域的标配。“我们想证明,低碳不是冷冰冰的科技,而是更智慧的用能方式。”沈永兵表示,园区将继续引入光热、氢能等新技术,并开放部分场景供企业合作研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