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华北大地上,永定河像一条蜿蜒的脉络,静静流淌了三百万年。她是滋养文明的“母亲河”,孕育了北京、天津等城市群落,留下了华夏古人类文明的璀璨足迹;也曾是让人牵挂的“问题河”,陷入干涸断流的困境;如今,她更是重焕生机的“复苏河”,在多方努力下重现全线流动的景象。这条河的重生之路,正在书写流域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永定河样本”。近日,水利部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遴选17条母亲河复苏行动典型案例,永定河位列其中。
协同治理:解决“水源”问题
永定河,发源于山西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麓,是京津冀晋蒙地区的重要水源涵养区、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也是全国四大防洪重点江河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流域人口激增、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增加,永定河的生态平衡被逐步打破,“母亲河”陷入枯竭困境。
“让永定河恢复生命、重现生机”,成为推动京津冀生态领域协同发展的破局之举。2016年起,国家先后出台并修编《永定河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印发《加快推进永定河流域治理管理现代化工作方案》,组建永定河流域治理投资平台公司,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统筹,京津冀晋四地携手,一场“一体化、协同化、市场化”的治理行动拉开序幕。
为永定河“解渴”,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而构建生态水网是关键一步。近年来,完成万家寨引黄总干线扩机工程,打通上游七里河卡口段河道堵点,新增口泉河、御河两条补水通道,提升了黄河水调入能力;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固安支线、北运河与永定河连通工程,打通了区域水系的“毛细血管”。这些工程如同为永定河铺设了新的“输血管道”,让外调水、本地水、再生水按需流动。
治理之策:多管齐下,合力攻坚
要让水“留得住、流得好”,还得靠制度“护水”。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编制《海河流域跨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制定永定河水量调度计划,明确了省际地表水分配额,细化重要断面生态流量和水量下泄指标,让水资源利用有了明确的“标尺”。
让母亲河“复苏”,更需要机制体制创新。充分发挥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的平台作用,利用中央资金的“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搭建起“流域管理机构+地方+公司”的协作平台,推动河流治理从过去单一的政府主导、分散治理向多元共治的模式转变。近年来,累计治理河道800余公里,打通干流120余处断点堵点,实施灌区节水改造和田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30余项,完工后新增节水能力超1.3亿立方米。在永定河干流、支流和重要水库分级分段设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456名,实现河湖水域全覆盖,形成了严密的河湖管理保护网络。
治理现代化离不开科技支撑。近年来,加快推进数字孪生先行先试建设,让永定河拥有了“虚拟副本”。整合高分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地面监测站等技术手段,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河道水位、水质指标、沿岸植被覆盖等数据实时汇聚,实现“千里河道一眼观”。
生态之变:大河复苏,焕彩新生
在系统性治理下,永定河的生态图景正发生根本性转变。2017至2024年,各类水源累计向永定河生态补水48亿立方米,相当于340个西湖的水量,重点控制断面生态水量满足程度达100%,昔日裸露的河床被碧水覆盖。2021年,永定河实现断流26年来首次全线通水;2022年与京杭大运河实现世纪交汇;2023年以来连续两年保持全年全线有水;2024年实现全线流动261天,流动天数、输水率均创历史新高。全线流动时间逐年提前,2025年较2024年提前4天,较2021年提前6个多月。北京平原区地下水水位平均回升4.7米,较2020年上升176%。
河道防护林面积由0.24万公顷增至3.5万公顷,比2021年增长94%,流域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20.8%提高到29.8%,绿色植被如绿色卫士,守护着永定河的生态家园。流域水质持续提升,Ⅲ类及以上水质河长占比由2014年的34%提高到2024年的93.7%,劣Ⅴ类水质河长基本消除。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带来了流域生物多样性的显著提高。崖沙燕、白头鹤、黑鹳、娃娃鱼、中华多刺鱼、瓦氏雅罗鱼等珍稀鸟类、鱼类重现身影,流域浮游植物由86种增至568种,浮游动物由23种增至281种,底栖动物由98种增至295种,鱼类由37种增至51种,鸟类由343种增至370种。
如今的永定河,已成为一幅“水绿相映、鱼鸟共生、人水和谐”的生态画卷,沿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永定河河北省怀来县段获评水利部2024年度“幸福河湖”优秀案例,桑干河山西省朔州市段获评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河北省流域内永定河、桑干河、洋河、清水河、龙河及山西省大同市御河、南洋河全部建成“幸福河湖”。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