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开胡同美术馆坐落于皇城景山街区。                                    ■企业/供图

   漫步三眼井胡同,昔日的平房院落已蝶变为开放型文化空间“井空间”与“首开胡同美术馆”,接待游客、服务企业、滋养居民文化生活。9月20日,由首开集团与东城区政府共同打造的胡同美术馆正式启幕,首展《镜观·曼波》同步开展。皇城景山街区三眼井启动区亮出首张“文化名片”。

   打造北京胡同艺术公共空间

  首开胡同美术馆坐落于首都核心区里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片区——皇城景山街区。它通过修复街巷历史风貌,注入当代艺术活力,运用独创的空间设计语言,将长约60米的腾退胡同空间转型重塑为开放型的文化艺术公共空间。

  驻足三眼井胡同街口,胡同美术馆五个白色大字映入眼帘。“胡同美术馆的改造设计以尊重胡同肌理和历史风貌为前提,用现代建筑设计语言实现新旧对话。在保留原有空间记忆的同时,植入当代艺术展示与社区服务功能,让老建筑焕发新生。”建筑师朱小地说,设计注重光与空间的互动、材料与构造的真实表达,让美术馆既融入胡同日常,又成为一处具有精神内涵的文化地标。

  “胡同美术馆不仅是一个展览场所,更是一个连接历史与当代、居民与艺术家、社区与城市的多元融合平台,让每一位走进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老城温度与现代活力的和谐共生。”东城区景山东街社区书记苗莉莉说。胡同美术馆将以胡同肌理与老城记忆为叙事主线,以人文温度与创意活动为纽带,通过文化赋能、多元融合的实践,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公共文化新地标。

   百年胡同肌理碰撞人工智能浪潮

  活动现场,首开集团景山项目负责人毕晶晶、朱小地、苗莉莉以及空间负责人娄西等一同为胡同美术馆揭牌,三眼井片区公共空间更新成果也正式面向公众开放。景山东街社区红色经典京剧团的传统戏曲表演,与现代艺术装饰中的环境舞蹈形成跨时空对话,生动诠释了文化复兴与城市活力的共生理念。

  当百年胡同肌理邂逅人工智能浪潮,胡同美术馆首场艺术展以《镜观·曼波》为主题,开启历史空间与当代艺术的深度对话,为城市文化升级注入新活力。

  朱小地与艺术策展人棉布、夫妻艺术家方二和孟瑾以《镜观·曼波》共同为嘉宾开启一场艺术导览。展览设计运用了三个核心维度。朱小地的《月亮门》用交错镜面半月反射胡同砖墙与街景,以“天人合一”哲学转译古今记忆。方二与孟瑾的《银色曼波》借不锈钢镜柱与彩色圆点,打造互动场域,让居民日常融入艺术,模糊生活与艺术边界。《幻苔曼波》系列以中式古典窗式结合AI技术,生成植物脉络数字作品,构建“超现实生态”。

   激活胡同生活文化凝聚力

  自2020年起,首开集团以区企合作为重要支撑,持续深耕东城区皇城景山街区,以实际行动坚定践行城市更新行动。五年来,先后启动了三眼井片区和皇城景山街区二期申请式退租、保护性修缮及恢复性修建项目,以及皇城景山三期片区综合性城市更新项目。从院落格局的恢复到地下空间的利用,从补齐民生短板到倡导绿色低碳,首开集团倾力实现历史街区与现代城市深度相融、文化底蕴与经济活力交相辉映、基础设施与城市功能协同提升的美好愿景。

  本次启动的区域配套“井空间”,是胡同美术馆的“文化客厅”。聚焦于“社区赋能”与“艺术共生”,“井空间”是服务周边游客、在地居民与商户的日常场所,也是积极构建艺术家与居民、传统与当代、在地与外来之间的对话平台。娄西说,作为运营方,将致力于打造一个面向市民、艺术家和社区的开放平台。通过举办展览、工作坊、文化沙龙等活动,激发在地居民参与和艺术共创。

  “砖”“瓦”是构筑北京老城的基础要素,胡同美术馆旁还新添了装置艺术“一砖一瓦”。砖墙样貌的展架矗立,彩色屋瓦覆扣延展,既是微更新景观,也是游客休憩之处。作为胡同空间里的景观节点,它以砖与瓦为核心设计理念,通过模块化组合与场景化重构,将传统建筑元素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的装置艺术作品,在提升互动性与参与性的同时,延续老北京城墙根下特有的烟火气与生命力。

  “构建新老居民共治共享的现代生活方式,探索文化赋能与社会治理协同发展的城市更新模式。”首开集团景山项目负责人毕晶晶说,首开集团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通过政府引领、企业担当、专家赋能、居民参与的多元协同,探索“保护、更新、活化”一体化更新模式,打造人文温度与功能复合的文化公共空间,让城市更新与文化融合双向赋能、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