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脂冀东水泥公司厂区场景 ■企业/供图
在陕北黄土高原腹地,山峁与沟壑纵横交织的米脂县,一座现代化水泥厂矗立于东山梁工业园区。走进金隅集团旗下米脂冀东水泥有限公司的智能化中控室,数据大屏上跳动的数字勾勒出别样图景:单日处理工业固废5000吨,碳排放强度较行业均值低40%,油井水泥合格率100%……这座国家级绿色工厂、能效“领跑者”企业在复杂严峻的环境中逆势而上,超额完成年度经济指标,用创新与绿色改写着人们对传统水泥企业的印象。
消化固废的“净化器”
“刚来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凉,谁能想到,现在成了消化固废的‘净化器’。”指着厂区外连绵的山峁,米脂冀东水泥公司党总支书记、经理卢锋介绍,2016年投产之初,企业就定下“吃渣造水泥”的路子,用上游金泰氯碱的电石渣替代石灰石,年处理量达90余万吨。
在原料堆场,记者看到来自兖州煤业的气化渣正通过传送带进入预处理系统。“这些过去堆成山的工业废料,现在都是宝贝。我们与6家化工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年处理各类固废160多万吨,相当于少占300亩填埋场。”卢锋随手拿起一把黑色物料说道。
“180公斤二氧化碳/吨熟料的排放强度,是靠上千次试验磨出来的。”卢锋说,这份坚持让企业收获了“绿色工厂”和能效“领跑者”称号。更令人瞩目的是,其3款产品拿下全国首批建筑材料碳标签,成为行业低碳标杆。
60天啃下“争气水泥”
“这批G级油井水泥要发往四川遂宁,那边的深井等着用。”在成品仓库,调度员正核对发运单。谁能想到,这家企业的油井水泥技术曾是一片空白。
2018年,借助周边独特的油气田资源优势,该公司敏锐把握市场机遇,果断决策,启动油井水泥研发。“当时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我们就在旧仓库里搭起了试验台。”参与研发的工程师回忆,团队连续60天连轴转,终于攻克防气窜等关键技术,于2019年初拿到生产许可证。
如今,该公司利用优质石灰石生产的油井水泥38摄氏度强度达到国家标准的2倍,60摄氏度强度超出国家标准45%,不仅通过了美国API认证,还成为中石油、中石化、延长油田的一级供应商。“从球磨机单日400吨产能,到立磨技术实现产能4000吨,吨电耗降低了近一半。”卢锋自豪地说,现在,其产品已销往青海、四川、吉林等地,撑起能源建设的“水泥脊梁”。
3万公里跑出降本账
米脂冀东通过实施高频次市场资源考察策略,在降本增效方面取得显著成效。该公司坚持每周开展2次市场资源考察,年行程超3万公里。通过持续深入市场前端,精准挖掘固废资源价值,有效优化采购结构,实现成本控制与资源利用的双重突破。
四处奔波换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2023年大宗原材料成本降22.98%,2024年再降15.96%。“粉煤灰实现零元处置,13种原料直采,仅这两项年省上千万元。”卢锋算了笔账,采用煤矸石等替代原煤3万多吨,既减碳又省钱。
在客户服务中心,“超级保姆式”服务成了金字招牌。为本地煤矿开发专用产品,精准对接需求。“装车道加装自动联锁装置后,司机不用下车等候,效率提升了30%。”经常来拉货的司机师傅说。
“党建红”引领“发展绿”
“抓党建就是抓发展。”卢锋的话掷地有声。在车间党员责任区,党员创新岗的标识格外醒目。正是这样的引领,促使企业党总支和生产党支部双双获评先进基层党组织。
作为京属企业,他们还主动扛起社会责任:组织员工挖掘杨家沟红色故事,采购陕北红枣、小米等助农产品。“去年购置了20多万元农产品用于发放福利,既帮助老乡增收,也让员工感受本土文化。”卢锋说。
站在厂区远眺,昔日的荒山已是绿树环绕。这座黄土高原上的现代化工厂,用绿色转型实践证明:传统产业不是夕阳产业,只要找对路子,就能焕发新生机。正如金隅集团党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所言,米脂冀东的探索,为行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米脂方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