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湾地区“楼龄”最老的住宅楼焕新亮相 ■记者 董一鸣/摄
7月8日一早,朝阳区南磨房乡百子湾路1号楼居民王桂英,领取了自己住了几十年家的“新钥匙”,未来几天,1号楼102户老街坊将陆续完成回迁。历经12个月的综合改造提升施工,作为百子湾地区“楼龄”最老的住宅楼——百子湾路1号楼正式焕新亮相,迎回老街坊。
百子湾路1号楼始建于1976年,曾是建工木材厂职工宿舍。王桂英作为木材厂职工家属,是宿舍楼落成后第一批入住居民。她回忆,那个年代,百子湾放眼望去几乎全是荒地,他们的宿舍楼堪称名副其实的“百子湾1号楼”。
针对老楼结构安全和地下管网的双重顽疾,2024年,朝阳区南磨房乡政府联合北京建工五建集团,创新性地启动了“整体周转、全面改造、一次升级”的老旧小区住宅楼改造模式。项目实现了老楼楼体改造、地下管网整体更新及环境整治等各项施工任务一体策划、同步实施,有效克服了传统老旧小区住宅改造施工中楼体改造和管线改造不同主体实施,不同专业队伍缺乏横向沟通,场地反复周转“拉锯”,最终影响施工效率的弊端。
结构改造阶段,朝阳区住建委和南磨房乡共同决定采用“外套式抗震加固”施工方案,在砖混结构外部加建现浇混凝土的框架剪力墙结构,新的混凝土结构如同坚固的铠甲,承担老楼承重,彻底消除了老楼的结构安全隐患。同时,项目还更新升级了上下水管线、排烟道、保温层、公共区域适老化设施,对拆违腾退空间进行精细利用,新增了停车、活动、晾晒空间,还实现了架空线全部入地,“完整社区”雏形显现,居住舒适度大幅提升。
拿回自家房门钥匙,王桂英迫不及待返回家中,现场“验收”改造成果。窗明几净的空间、更加合理高效的室内动线布局……一路参观,眼见老房焕新,惊艳变身,王桂英满眼欢喜,赞不绝口。她说:“干净敞亮的房子像新房,让大家对生活充满了崭新期待,幸福感拉满。”
作为老旧宿舍,多户合居的现象在1号楼仍然存在,合居户的空间优化考验着南磨房乡和项目团队的“绣花功夫”。针对合居户在空间使用和水电缴费方面的结构性矛盾,项目团队巧妙利用了新增室内面积,为合居户提供了更加优化的空间布局分配方案,并全面完成了电表分户与智能水表换新,从源头上解决了缴费分摊矛盾和历史性的抄表收费难题,合居而又互不影响的格局,最大程度便利了合居户的生活。
同时,项目团队与属地南磨房乡紧密协作,以联创共建方式推动改造工作。项目采取了“政府补贴+产权单位出资+居民合理付费(物业费)”的多元资金共担模式,既保障改造的顺利实施,也明确了改造后的运维和管理责任。而从改造前的需求调研、方案座谈、周转签约,到施工中的24小时热线接听,再到交付前的预验房和正式验收,居民意见贯穿改造始终。面对千差万别的户内情况,项目团队创新实施“三全工作法”——全域排查建数据库、全程协商“一户一策”、全项确认技术可行与居民意愿,通过视频记录房屋现状细节并封存,全程可追溯,最大程度保障居民权益。
北京建工项目负责人王建锋介绍,预计项目全部居民于本月中旬完成回迁。而随着百子湾路1号楼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的如期交竣和居民成功回迁,承担施工任务的北京建工五建集团项目团队也在全市范围内首度实现了老旧小区住宅楼改造“地上地下联动实施”,为首都北京宜居空间的构建和城市的有机更新提供了创造性的新方案。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