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交通委获悉,市交通部门统筹市规委、市城管委、市园林绿化局、各区政府等多部门,联合部署、综合施策,持续推进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其中,海淀区提前部署、积极行动、整体推进,成效显著。目前,已完成全区58座城市道路及公路桥系、5个轨道交通桥站区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整治提升后,桥下空间实现“颜值”与“功能”双提升,打造出集交通优化、便民服务、生态休憩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区域。
海淀区今年完成58座城市道路及公路桥系、5个轨道交通桥站区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涉及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京藏高速、京新高速、联络线等重要交通干线,以及轨道十三号线、昌平线等交通枢纽,共计完成194处桥下空间整治提升点位。通过交通优化、功能挖潜、生态美化等举措,实现区域交通效率与城市出行品质双提升。
在整治提升过程中,海淀区将交通联通作为首要任务,通过优化桥区交通组织,提高通行效率,改善出行环境,达到顺畅、整洁、有序的改造效果。在联想桥、航天城二桥等9座桥下空间,增设调头、左转车道、拓宽非机动车道、拓宽人行通行宽度等14处调整,有效保障车辆通行更加顺畅、行人过街更加安全。
作为桥下空间利用的常见模式,海淀区通过整合养护站点、腾退公交场站用房等方式挖潜公共停车资源。整治前,全区桥下空间停车位6104个,调整后增至8194个,新增车位2090个,实现了“空间优化、分流停放”,大幅缓解了中关村、五道口等区域居民的停车难题。
结合现实需求,海淀区对桥下空间的环卫、养护及公交站点进行集约化改造:将10.6万平方米环卫养护站点整合为3.4万平方米,8.7万平方米的公交站点整合为7.6万平方米,在减少空间占用的同时,通过标准化管理提高服务效率,为城市基础设施保障“瘦身提质”。
紧扣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目标,海淀区通过“见缝插绿、立体绿化”,提升桥下空间景观品质。结合桥区周边绿化,将不符合交通规范、难以设置过街设施的空间调整为绿化区域,营造绿色空间,塑造沿路风景线。绿化面积从1.2万平方米增加至1.7万平方米,使桥下空间与周边环境相融合,达到“人从桥下过,仍在景中游”的美学效果。
位于海淀区北三环西路的联想桥桥区,西起中关村东路、东至四道口北街,全长约710米,桥面宽28米,25跨总面积约1.1万平米,周边辐射抖音广场、大钟寺商圈及居民小区。此前,原桥下空间主要用于公交、养护、环卫站点及长租社会停车,随着抖音企业入驻和四道口路等道路提级改造,桥下主要路口机动车行驶路线、人行过街设施与停车场出入口交织混乱,面临较大交通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海淀区在此次桥下空间整治提升工作中,结合三环沿线花园城市建设整体要求,以“优先动态交通调整、区域优化增加公共停车、兼顾城市运行保障”为思路,系统推进交通问题治理,着力提高交通治理水平、优化城市品质。
整治过程中,利用原环卫站点位置,在中关村东路、大钟寺东路等4个拥堵路口,增设及调整掉头车道、左转车道,并封闭调整与人行步道冲突的车场出入口,既缓解了交通压力,又提升了慢行交通品质。同时,将原有2个公交站点在物理空间上合二为一,结合腾退的养护站点和桥下用房空间,增设2个社会停车场,实施居民停车错时共享,助力缓解停车难题。此外,项目注重增设智慧停车设施、进行行人通道彩铺、加强集水排水系统,同时着重完善桥下空间照明、监控系统及无障碍设施,还试点推行新能源汽车移动充电服务,补齐管理和服务短板,确保桥下空间安全便利。
改造完成后,项目合并优化公交、养护、环卫站点2789平方米,调整4处掉头左转车道、增加7条左转车道,调整2处停车场不合理出入口,增设45个公共停车位。通过此次桥下空间治理和提升工程,联想桥桥区实现了桥下空间功能布局均衡合理、交通高效便捷、环境和谐友好,打造出畅安舒美的路域交通环境。
今年,全市计划对燕莎桥、北苑高架桥等17座重点桥系的桥下空间进行提升,对城市道路、公路、轨道交通234座桥系开展环境整治,目前已全部完成;计划年底前完成全部提升工作。通过桥下空间治理和提升工程,持续提高桥下空间利用率、改善首都人居环境、丰富完善城市功能,切实将桥下空间打造为“花园桥区”和城市“金角银边”。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