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兆一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企业供图

  在钢筋水泥构筑的工业天地里,有这样一位青年,他以智慧和汗水为冰冷的建筑材料赋予温度,以匠心与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他,就是北京金隅琉水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企业管理部工程师陈兆一,一位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筑梦人”。2025年,陈兆一荣获北京市劳动模范称号。

   远赴安哥拉     与时间赛跑的“设备医生”

  2017年12月,安哥拉的烈日炙烤着大地,陈兆一刚踏上这片陌生的土地,便投身于金隅琉水公司对外水泥窑生产调试线工作中。彼时当地实验室的荧光仪频繁卡纸,导致整个检测流程陷入瘫痪。“当时生产线等着数据调整配比,每耽误一分钟,损失都在增加。”陈兆一回忆道。

  陈兆一蜷缩在闷热的实验室里,工作服被汗水反复浸透、捂干。为了找到故障点,他甚至徒手拆解仪器,指尖被金属部件划出多道血痕也浑然不觉。“就像在和设备对话,得摸清它的‘脾气’。”他笑着说道。当发现是传感器积灰导致接触不良时,他连夜驱车80公里,从邻市带回适配的清洁工具。修复成功的那一刻,当地同事激动地用葡语高呼“奇迹!”而他则瘫坐在地上,望着窗外破晓的晨光,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这次经历让他意识到流程优化的重要性。此后,他一头扎进数据堆,在蚊虫肆虐的简易板房里,对着密密麻麻的实验记录反复斟酌。“有次计算到凌晨三点,突然灵感闪现,立刻从床上跳起来记笔记。”他设计的混合材掺加量计算表格,让原本需要三人协作的工序,如今一人便可快速完成。

   回国攻坚 打响质量保卫战

  回国后,陈兆一在产品质检岗位上迎接了一场场“硬仗”。一次,北京某重点工程反馈袋装水泥出现结块现象。他二话不说,顶着高温钻进闷热的仓库。“当时仓库像一个大蒸笼,待上几分钟就喘不过气来,但必须第一时间找到问题。”他连续排查了200多袋水泥,发现是阀口密封条在高温下变形导致受潮。

  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带领团队开展“头脑风暴”。有人提议更换材料,有人建议调整工艺,争论声此起彼伏。“我们不能头痛医头,要从根本上解决密封和防潮的双重难题。”陈兆一最终敲定方案:采用双层密封结构,并在袋内添加防潮剂。为测试效果,他将样品放在恒温恒湿箱中模拟极端环境,反复测试100多次。新方案实施后,得到客户高度认可。

   创新突围    实验室里的“追光者”

  在研发免压蒸管桩硅酸盐水泥时,陈兆一遭遇了“卡脖子”难题。实验数据一直不稳定,团队士气低迷。“那段时间大家都很焦虑,甚至有人怀疑方向是否错了。”陈兆一没有放弃,他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对着显微镜一盯就是几小时,分析每一粒水泥颗粒的微观结构。

  转机出现在一次偶然的深夜实验。他发现调整某种添加剂的添加顺序,能让水泥凝结速度提升30%。“就如同黑暗里突然照进一束光。”他立刻组织团队扩大实验规模。连续28天,他们吃住在实验室,饿了便泡一碗泡面充饥,困了就在折叠床上稍作休息。最终,这项技术不仅填补了公司空白,还为行业节约成本数千万元。

   绿色转型    与“双碳”目标共舞

  在推进绿色环保转型进程中,陈兆一又化身“数据侦探”。一次生产中,他察觉到水泥氯离子含量波动异常,却找不到缘由。“就像解一道复杂的谜题,每个线索都不能放过。”他连续两周蹲守在生产线上,记录下上千组数据。

  通过比对发现,当磨头熟料出现粉化现象时,氯离子含量必然升高。他即刻提出“预警—调整—验证”三步法:一旦发现粉化料,马上调整熟料搭配方案。这个创新方法让质量停车次数减少60%,每年为企业节约能耗成本500多万元。

  从安哥拉的实验室到北京的生产车间,从攻克技术难题到推动创新发展,陈兆一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着奋斗华章。他秉持匠心守护品质,凭借实干践行担当,为金隅琉水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新时代产业工人树立了优秀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