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股份车载供氢系统      ■企业/供图

  北京京城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是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京城机电”)所属的上市平台。公司于1993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H股上市,1994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上市。主要产品涵盖钢质无缝气瓶、碳纤维全缠绕复合气瓶、焊接绝热气瓶、地面输送装配系统、机器人集成应用和冲压连线等。2021年,公司依据京城机电合规管理要求,制定合规管理方案,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提升合规管理水平,强化依法合规经营。

  关于合规与业务如何有机协同,以及合规管理如何保障和促进公司发展等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几点思考。

   一、公司合规管理实践

  (一)筑牢合规管理基础

  制度流程作为公司运营的“筋骨脉络”,随着法律法规的迭代、监管政策的更新、业务实际情况的变化,必须与时俱进、动态适配,为合规管理奠定基石。

  近年来,公司持续推进制度流程的梳理优化,制发工作方案,宣贯工作步骤和重点,组建工作小组,提起征求意见及审议审批程序。通过制度“立、改、废”,清理现有制度,将外部监管、法律合规、风险管理等要求嵌入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完善合规管理体系。公司原有制度351项,梳理优化后为170项。

  同时,根据合规与内控管理要求,结合巡视巡察、审计、法律纠纷和管理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合规与内控管理手册》(制度篇、流程篇),连续组织9期专题宣贯培训,各部门相关负责人对制度流程进行系统解读。此外,升级OA平台制度栏目,明确制定部门、施行日期、版次,实现规范展示、动态更新,并加强制度流程归口管理,新增或修订制度、流程,均须经合法合规审核。

  (二)突出合规管理重点

  合规管理涉及多领域、多方面。鉴于资源有限、风险不均,突出重点是提升合规管理效能的关键路径。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合规目标,提高合规管理的整体效果。

  在采购领域,结合业务实际,守住合规底线。公司原有的《招标管理制度》在法定必须招标项目之外,增设限额以下工程及中介服务、物资、设备设施等自主招标规定,提高了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与相关上位依据及业务实际存在不匹配之处,且中标人及中标价格以一次中标方式确定,合规的实质效果不佳。通过废止该制度,参照《政府采购非招标采购方式管理办法》制定《竞争性谈判细则》,以竞争性谈判承接自主招标,做实谈判邀请、评选、审核、审批等环节,采取二次甚至多次议价,进一步降低采购成本与合规风险,更好维护公司利益。

  在投资领域,加强对收购企业的依法依约管控。整合简化22项核心制度以对接收购企业,涵盖财务管理、信息披露、战略投资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既守住法律法规和监管底线,又依法依约赋能收购企业。同时,建立健全收购企业法定代表人印章使用、重大合同联审的OA工作流,并加强制度流程的宣贯培训,防控法律合规风险。

  (三)做实合规管理评价

  主动开展合规管理评价,并深化评价结果应用,总结合规管理的经验教训,发现制度流程的不足和薄弱环节,既为持续优化合规管理体系提供支撑,也为合规的有效执行提供有力抓手。

  公司作为上市公司,每年严格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制度流程,规范开展内控自评,并将合规监督评价与内控监督评价有机结合、一并开展。同时,强化评价结果运用,提高整改质效。审计法务部作为整改统筹部门,建立评价结果整改台账,并通过“整改进展报送工作流”及经理办公会报告机制,对已整改项目对账销号。对口业务部门作为整改监督部门,对被评价单位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结合部门专业特点对整改情况出具意见。被评价单位作为整改主责单位,严格落实整改要求,上报整改情况,被评价单位主要负责人是整改第一责任人。

  此外,公司持续强化专项合规评价。下发《关于清理规范各类印章的通知》,梳理公司级、业务类、证明类印章及手签章等各类印章共62枚,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促进印章使用和保管更加合规。成立档案管理合规检查组,在各部门及子公司自查的基础上,抽查档案存放场所、档案管理人员及职责履行情况、合同台账及合同档案收集存放等情况,督促补充资料、规范存档,健全档案领域的合规管理体系。

  近三年,公司共完成资金活动、采购销售、资产管理等方面内控合规评价整改任务47项,有力地推动了合规管理落地实施。

  (四)拓展合规管理成果

  强化合规管理成果运用,将以文字为载体的法律法规及制度流程,与实际工作中的鲜活案例及存在的不足有效结合,促进全员更加生动、准确地理解和执行,亦是公司合规管理的重要方面。

  公司汇编了10件法律纠纷案例和30项合规、审计案例,涵盖买卖合同、产品质量、知识产权等多种类型,涉及法人治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形成《案例汇编》《提示清单》,并以内部资料的形式印发给各部门、各子公司学习借鉴,促进举一反三、查漏补缺、防患未然,确保公司健康持续发展。

  近三年,公司审核合同文件2886项、“三会”议案822项、重要制度141项、宣传资料324项、用印申请2298项,并将在销售、采购、技术等重点领域合法合规审核中发现的错误和应予关注的事项,向公司中高层领导宣讲,解读法律知识,提示合规风险,降低类似问题的发生率。

  近年来,公司法治建设考核评价及总法律顾问述职评议结果,均排名京城机电系统内前列。

   二、工作体会

  合规与业务常常被误解为“两条平行线”甚至矛盾冲突,实则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推动公司稳健前行的双引擎。只有将合规要求深度融入业务事项,让合规意识成为业务开展的内生动力,才能真正实现合规与业务的同频共振。以下是一些深切的工作体会。

  (一)打破认知壁垒,树立协同观念

  如果业务部门将合规视为束缚业务的“枷锁”,认为合规增加了业务难度与成本,影响效率和业绩;而合规部门仅叫停,却没有合规建议与解决路径,双方必然产生沟通隔阂与立场分歧,并且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加深。长此以往,不仅损害业务发展,也使合规陷入被动,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公司的合规管理,在公司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营造了自上而下的良好内部环境和氛围,合规不是“绊脚石”而是“护身符”的意识得以不断深化,促使合规与业务部门努力打破认知壁垒,逐步树立协同观念,推动公司稳健发展。

  (二)积极协作参与,实现过程融合

  协同观念的有效树立,尚需具体机制支撑。合规与业务部门的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公司持续发展。合规部门不应仅扮演“否决者”,而应成为业务部门的“引航员”。公司建立“业务主导、合规保障”工作机制,在业务规划、过程进展、执行落地等关键环节,合规部门提前介入、积极参与,与业务部门共同研判商务考量和风险隐患,平衡业务需求与合规要求,在“业务优先”与“合规优先”中实事求是找准结合点,减少法律纠纷、监管处罚、声誉受损等“冲动的惩罚”,同时避免陷入过度保守、裹足不前、丧失机遇的困境。

  (三)长期系统工程,需要持续推进

  国内外市场环境不断变化,法律法规日益完善,合规与业务的有机协同必然成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从高层决策到基层执行,各方都需要参与其中、齐心协力。合规与业务有机协同,绝非一蹴而就的“闪电战”,更像是一场“持久战”,不能理想化地追求“毕其功于一役”。唯有点点滴滴、日积月累的合规实践沉淀,培养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坏事”的行家里手,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中构筑坚实的合规防线,实现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动态平衡,在合规轨道上书写业务发展新篇章。

   三、下一步工作

  作为京城机电子公司,公司将从协同合作、制度优化、运行机制等方面,全面贯彻落实京城机电风险一体化管理要求。

  (一)强化协同合作

  积极融入京城机电“两级管控、三道防线”机制,接受工作指导,及时汇报重要事项;参与经验分享,学习借鉴京城机电及兄弟公司的先进做法,实现共同发展;落实业务部门、子公司在风险一体化管理中的职责,健全跨部门、跨公司协作机制,组建联合小组共同应对重大风险。

  (二)推动制度优化

  按照京城机电“1+N”制度体系架构,将制度要求细化到公司运营中,结合公司业务特点,落实投资、采购、销售等重点业务领域的风险管控要求;积极反馈制度执行中遇到的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使制度更贴合业务实际;及时开展公司制度优化工作,检查制度是否符合京城机电原则、是否有效执行,及时发现并整改制度执行中的偏差。

  (三)完善运行机制

  严格执行合法合规性审查和商业伙伴合规审查机制,对列入关注名单的商业伙伴,采取措施规避风险;落实风险报告机制,及时上报重大风险隐患;积极配合京城机电的合规评价和监督检查,对检查发现的问题,明确整改目标、措施和期限,确保整改到位。

  以上是公司合规管理实践和工作体会。未来,公司将继续落实京城机电风险一体化管理要求,深化合规与业务的有机协同,保障和促进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