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明光村更新改造租赁住房项目施工现场 ■记者 董一鸣/摄
北三环内,一片集租赁住房、商业办公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更新建筑群正拔地而起。
这便是海淀区明光村更新改造租赁住房项目,作为北京首个装配式高层钢结构租赁住房项目,建成后可提供超3000套人才租赁住房,住房层高均达到3米,契合当下“好房子”标准,将为海淀区吸纳高端人才,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北京城建集团土木工程总承包部施工的1号和2号地块标段,虽仅提供不足1000套安置房,但项目配套商业及城市通廊等工程,是标段施工要完成的重要内容,其中诸多技术难题需团队逐一攻克。
对项目经理栾海涛而言,工程首要难题源于地下复杂多变的条件。受南水北调持续补水影响,近年来北京市地下水位不断提升,项目最初的地勘报告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原本结构底板位于水位之上,施工时发现水位上升,底板标高低于水位大约2米,建筑基础近乎浸泡在水里,需将原有方案调整为防水性能更优的止水帷幕。”栾海涛介绍。
调整基础方案工作繁琐,不过本项目创新采用“设计总包+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建筑师负责制服务模式,为建筑工程提供全周期设计、咨询、管理等服务。建筑师角色从传统设计师转变为项目总负责人,这要求建筑师不仅要对设计负责,更要对工期与结果负责。原本施工单位向业主提出变更后再与设计师沟通的流程,变为直接向建筑师提方案,流程简化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除增加止水帷幕,基坑内还配置1277根间隔1.2米的抗拔桩,实现阻隔水流侵入并从地下拉住结构,消除地层巨大浮力对建筑后期运营带来的结构“撕裂”风险。
在解决地下浮力问题后,项目又新挑战——距离15米处正在运行的京张高铁隧道。为保障施工与铁路运行互不影响,技术团队划定10米“保护区”,即高铁隧道朝向工地一侧10米范围内,既不开展载重作业,地面也不能硬化、禁止通行大型重载车。同时,由业主、总包、监理等单位组建的4个团队,围绕基坑变形与隧道安全开展24小时不间断监测,依据数值变化调整施工节奏,为隧道营造“0”扰动环境。
相较于地下难题频发,主体结构施工的组织协调难度同样不容小觑。从进场施工到主体结构全部跃出地面,项目团队仅用约4个月时间。“我们借助三维BIM技术对施工全流程进行策划与拆分,将大部分材料加工选在工厂完成,再依据人力与设备的配置倒排工期,精确计算近乎每日进场材料的数量与安装节奏,确保材料到场即安装。”栾海涛介绍。
除新建结构外,地铁13号线扩能提升工程将推动项目所在区域内的地铁高架线路入地。入地后,既有高架桥结构将被保留,改造为城市通廊并实施绿化与休闲功能提升。未来,市民可以通过通廊直接进入到项目的商业设施。同时,城市通廊还将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的绿脉引入社区,让百年铁轨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创新纽带。
整个项目采用钢结构、绿色建筑三星标准、装配式AAA级、智能化专项设计、海绵城市设计、光伏发电等技术,并充分考虑无障碍、全龄化等人性化设施设备,着力打造高品质保障房居住社区。而在栾海涛看来,标段中1号地块建筑的住宅和商业一体化建设难度很大。由于项目从4层开始分隔商业和居住功能,要保证底层商业运营与高层居住舒适,隔音降噪至关重要。技术人员首先在商业顶层楼板设置了吊顶空间,为两层之间构筑起一个空腔隔音屏障,并用隔音棉从底部粘贴于结构顶板上,同时住户层的地板也采用架空楼板设计,最终形成了“双空腔+隔音棉”的复合结构,确保商业运营与居住生活互不干扰。
此外,本项目在2号地块试点应用了磁流变阻尼器,该设备的功能也是隔震降噪,相比普通阻尼器通过弹簧运动抵消震动,该技术通过施加电磁力,与磁铁同级相斥的原理一样,形成一个减震气腔,使阻尼器近乎悬浮,减震效果更优。2号地块共应用了36个阻尼器,成为北京市住宅项目首次应用该项技术的工程。
依据当前的施工进度,项目已于今年5月25日实现主体结构封顶,预计在今年11月中旬完成外装饰幕墙安装,届时项目将全面亮相。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