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更生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从事这项工作,要有对硬木家具的热爱,让自己把心静下来、沉下来,形成和古人的对话。”这是刘更生对徒弟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中国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他用极致追求,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精神,“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精神,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木工成长为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大工匠、北京市一级工艺大师。40余年,他用实际行动立足平凡岗位,诠释着工匠精神。
苦练童子功研习京作技艺
1983年,19岁的刘更生和那个年代很多青年人一样顶替父亲的工作岗位,成为有着160年历史的京作宫廷家具老字号——龙顺成的学徒,学习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技术。
“刚开始当学徒,要先学习开榫、凿眼技术。我在凿眼的时候,一下子把眼给凿坏了,师傅非常生气,他心疼这块料。”师傅后来的一番教导让刘更生懂得,作为木匠应该惜木如金。他明白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把手上的活练好。
从那时起,刘更生每天都背着一大包废木材。刮刨子、下锯、凿孔,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他重复练习了成千上万次。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刘更生变得有些驼背,但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让他在方圆之间练就了精湛的木工技艺。“怎么打好一个眼?首先把木板放在屁股下边压一半,然后拿着锤子,侧着身体用力均匀凿,这样眼儿打出来才光滑,木头也不会开裂。”刘更生的每个动作,都显出当年练“童子功”的认真劲儿。榫卯结构是京作家具的精髓,看似最简单不过的打眼,却关系到一件家具是否能经年不散。
刘更生师从孙月楼学习京作硬木家具制作与古旧家具修复技术,从选材到划线、开榫到打眼、雕花到组装、打磨到烫蜡,细微的技艺镶嵌进了他的骨髓里。因为不断地练习,他粗壮的大手上反复起泡、扎刺、受伤。他手上的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提升。师父倾囊相授,他虚心求教。一般三年出师,而他两年就可以独立操作,并先后参与了北京贵宾楼饭店、全聚德帝王厅的红木家具和仿颐和园澹宁堂紫檀家具的制作,还有许多外事活动礼品的生产制作。
全身心投入经典文物修复
2001年,刘更生开始负责古旧家具修复工作。“修复工作远比制作新家具难得多,要对传统家具的文化、历史、风格谱系均有细致的了解及研究。这样才能分辨出古旧家具的材质、器型与制作工艺,从而将各种木工技艺运用于修复工作中。”近年来,刘更生多次参与重要文物的大修与复制工作。
在龙顺成京作非遗博物馆里,刘更生指着一张张照片说:“这是2013年故宫博物院‘平安故宫’工程中的照片。”他还成功修复了故宫养心殿的无量寿宝塔、满雕麟龙大镜屏等数十件木器文物,复刻了故宫博物院金丝楠鸾凤顶箱柜、金丝楠雕龙朝服大柜等,为京作技艺、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作出了贡献。站在一幅幅实景图前,刘更生看着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
“以技传世”培养匠人精神
北京冬奥会开幕之前,刘更生每天都忙着为冬奥会定制座椅进行平整度检测。“京作技艺为全榫卯结构,榫卯相扣,契合为一。我们对冬奥会产品的平整度要求是小于0.1毫米。”刘更生说。每个精微步骤都是匠人与技艺的心灵对话,刘更生带领团队研究完成名贵木材曲线拼接技法、线型刀具制作、异型部件模具的制作及应用、传统家具表面处理工艺技法及在传统榫卯结构基础上进行改良等多项创新项目。2019年他与北京林业大学合作编制完成《京作硬木家具制作工艺标准》,为行业发展夯实基础。“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发自内心对手艺的敬重,希望用我的双手让传统家具焕发新生命。”刘更生说。
以心琢物,以技传世,2016年“刘更生创新工作室”成立,他不遗余力地将手艺传授给生产一线的工人们,并成立“1351技艺传承梯队”,为非遗技艺的传承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国家政策扶持下,企业决定建立1351“京作硬木家具制作技艺”传承人培养机制,即在第六代传承中培养30人的传承梯队、50人的技术骨干、1个代表性传承人,抓好技艺传承人梯队建设,完善内部评级及选拔标准,打造高效、专业的生产队伍。以龙顺成第五代传承人刘更生为领军人的“刘更生工作室”成立,该工作室成员包括他的10余名高徒,主要任务就是负责京作硬木家具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该工作室成立以来,刘更生通过“师带徒、传帮带”等形式,潜心教导徒弟,并支持徒弟参与众多技能比赛且屡屡获奖。徒弟们考取了职业资格等级证书,多位徒弟成为“北京工艺大师”。2019年该工作室被北京市总工会评选为“市级示范性创新工作室”,并被授牌命名为“刘更生创新工作室”。
“传承是责任和使命。”在刘更生看来,传承的不仅是精益求精的技艺,更是追求极致的匠人精神。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