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康崇正在巡视押运车辆 ■企业/供图
5点30分,北京城笼罩在靛蓝色天幕下,位于南四环的首都实业投资有限公司所属北京振远护卫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远护卫”)第二基地灯火通明,护卫队员正在忙碌。作为专业的金融押运队伍,他们要确保在银行开门前将各自负责的款箱送达网点,确保银行网点正常营业。
基地负责人、54岁的陈康崇站姿笔挺,目送一辆辆押运车鱼贯而出,一边向车内押运员挥手,一边盘算着每辆车的行驶路线、时间及押运人员状态,并分析押运安全风险点,这个习惯他保持了30多年。
4月28日,当陈康崇在人民大会堂接过“全国劳动模范”证书时,他身后是34年零失误和百万里程的押运纪录。他多年如一日扎根押运一线,用“老黄牛”精神诠释着不平凡的坚守历程。
从军人到护卫队队长
1991年12月,服役4年的陈康崇复员后,进入了北京市公安局经济民警总队(振远护卫前身)直属大队北京内燃机厂中队,成为一名经济民警。1996年年初,振远护卫筹建,各级领导在全市近2万名经济民警中选拔武装护卫员。陈康崇由于技能过硬、组织能力强,得以入选并被组织委以重任,担任振远护卫第一任护卫队队长,即押运队伍的“总教头”。
振远护卫成立之初,护卫队员入队时间长短不一,专业素质参差不齐。陈康崇凭着在部队练就的过硬本领,带领队伍强化训练。训练场上,他身先士卒,和队员们一起摸爬滚打。他为了让队员们掌握动作要领,一遍又一遍地示范。“只有以情、以理带兵,把队员当成自己的兄弟,真诚地为他们排忧解难,才能达到训练效果。”他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了队员,极大地激发了队员训练的热情,队伍也实现了整体专业素质的进步和飞跃。
初创时期的振远护卫没有现成经验可循。如何用规范化的管理制度赢得用户的信任,是摆在陈康崇面前的首要问题。于是他首先从队伍建设入手,严抓细抠每一环押运勤务工作。他召集各级骨干进行勤务研究,为队伍的建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最终总结了数万字的文字材料,并为振远护卫制定《护卫勤务规程》和《规章制度》奠定了基础。
移动的“保险箱”
2000年5月25日,首都机场贵宾通道的气氛格外凝重。归国的圆明园兽首安静地躺在防弹箱里,陈康崇的手指始终搭在警报器上。陈康崇和20名押运员组成特勤组,将这三件国宝安全送达保利大厦。
这样的重要任务在陈康崇的履历中并不鲜见:1999年俄罗斯珍宝展、2002年《清明上河图》赴沪、2005年大力神杯巡展……东西虽小,意义重大;路程虽短,使命崇高。陈康崇要求车上的押运员精力高度集中,留心观察沿途各种情况,随时准备按照预案处置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赢得了各界一致好评。
2008年北京奥运会,振远护卫承担了8项任务。陈康崇所在基地有14个车组承担其中的奥运奖牌、比赛用枪押运等任务。为确保每一个车组和守卫组万无一失,陈康崇积极学习奥运会安保知识,深入每一个值勤点进行踏勘,制定押运和守卫勤务方案,为圆满完成车组押运和守卫组值勤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淬炼精兵的“总教头”
陈康崇常说自己作为一名基地负责人,要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时时刻刻为大家做榜样。
担任基地负责人以来,陈康崇每天早晨都会到基地门口对每个出发的车组人员嘱咐几句,等到最后一辆押运车回到基地后,他的心才能踏实下来。一有空闲时间,他都会带着队员们训练。训练中,他亲自担任教官,一招一式,一击一发,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做示范和讲解。他总说:“振远护卫发展的基石就是有一支训练有素、充满朝气的精兵团队。”
陈康崇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出色地完成了多项特殊押运、训练表演任务,同时也为振远护卫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当暮色降临,陈康崇依然保持着那个经典姿势——双手后背,迎接最后一辆运钞车归队。远处的城市灯火渐次亮起,而这位34年零失误的“押运匠人”依然以最朴素的坚守,续写着护航故事。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