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野上的大师》由张泉所著,聚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考古初创期诸多考古名家故事。书中呈现大师们走出书斋、迈向荒野探寻文明的勇气,刻画了他们理想与现实的挣扎,展现了中国考古学从无到有的艰辛历程。

  偶然看到一个视频,推荐了《荒野上的大师》。读这本书之前,我先入为主地认为这定是本枯燥的书,很难读进去。然而拿到这本书后,我却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了。书的作者是张泉先生,讲述的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考古初创时期,一批为了学术理想,有着坚定信念,不辞劳苦的考古学家,在荒野中艰难开拓,在偏远的山野间风餐露宿,只为探寻古老文明的遗迹,以学术为武器,以文化为力量,试图为国家的未来寻找希望的事迹。

  我尤其佩服这些考古大师,在那样动荡的年代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努力克服重重困难,前前后后对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进行了十五次考古发掘。今年我正好参观了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博物馆,看到了当年考古挖掘的很多写着占卜文的甲骨,精美的陶器、青铜器,以及大邑商古城的复原图,我对商代人们的智慧惊叹不已,同时也对那些考古大师们更加敬仰,是他们的坚持和付出,才让我们了解了这些中华文明起源的知识。

  “我辈于乱世求研究,本为逆流之妄举。”中央研究院第一任总干事杨铨的这句悲怆感叹,道尽了当时学者们在艰难时代背景下坚持学术研究的不易与无奈。即便身处逆流,他们也未曾放弃,彰显出执着坚守的信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建构。即使是有文字记载以后的文明史,也需要通过考古工作来参考、印证、丰富、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

  尽管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先进的科技成果,但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依然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考古大师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心中有明确的方向,坚持自己的理想,努力付出,就能够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成绩与辉煌。

  (作者单位:北京燃气二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