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金龙参与鲜食玉米采收                                                ■企业/供图

  冬日里,平谷区金海湖镇马屯村的暖阳照在蜿蜒的村道上,一位身着羽绒服、手握笔记本,正与几位村民热切交谈的坚毅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北京排水集团派驻至此的“第一书记”——赵金龙。

  赵金龙2008年7月入职北京排水集团,是北京排水集团第一管网分公司生产运行部热线专维管理岗职工。驻村担任“第一书记”以来,赵金龙紧密团结村“两委”,紧扣“抓党建、促脱薄、强治理”的核心任务,带队伍抓建设,办实事聚民心,助力马屯村积极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建设

  “马屯村位于金海湖镇北部,是典型的平原村,村域面积1600亩,共有287户、924人,其中,党员57人,属于经济薄弱村,自然资源匮乏以及零星的固定资产致使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赵金龙翻着自己的记录本,一边介绍着马屯村的情况。

  “为了进一步加强村‘两委’班子的建设,我们需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赵金龙说,具体而言,通过严格执行周例会制度,确保每位班子成员都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政策动态,相互交流工作经验,从而切实提升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实际履职能力和为民办事的服务能力。

  同时,进一步规范组织生活制度,确保党内活动的严肃性和有效性。深入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扎实开展书记讲党课、民主评议党员和党员发展工作,为党组织注入新的活力和血液。

  在特定日子,如“7·24民主日”,村委会组织主题活动,向村民报告村务工作及经济合作社的运营情况,增加工作的透明度。同时,举办村民代表学习村规民约的活动。这些举措切实增强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打好集体经济增收“组合拳”

  说到近一年的经营成果,赵金龙声音透露着喜悦:“通过出租农机设备,为村集体增收2.8万元;认真梳理闲置资产,租赁给雕塑创作工作室,丰富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5万元。”

  针对马屯村以老玉米种植为主的现状,赵金龙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采取“订单式”种植模式,组织村“两委”分片、分期规模种植甜糯玉米及蜜薯等高价值农作物,创新采用“应季销售+农副产品精加工(渣、面、粉)”的运营模式。2024年,分期尝试种植甜糯玉米4亩、种植蜜薯7亩,鲜食玉米采收近万根、蜜薯3万斤,有效提升集体经济收益。

  配合落实市管企业助力经济薄弱村增收工作,赵金龙对接北京排水集团所属北排装备公司,采购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价值10.6万元的农产品。为做好农产品预售,结合农副产品上市时间,赵金龙提前计划制作宣传推广视频,在微信公众号、抖音、朋友圈等多平台进行发布,部分视频点击量破万次;通过朋友圈、“快团团”、直播等线上渠道,帮助村民销售大桃、黄桃罐头等农副产品820箱,销售额4.7万元。定制农产品专属礼盒,有效提升产品形象,为村民农产品销售铺好路,实现了“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运转起来”的目标,推动了村经济合作社运营从0到1。

  提升村级治理能力和水平

  秋收后,田间地头“三烧”问题突出,赵金龙组织使用村集体拖拉机和秸秆还田机,为有需求的村民提供免费的秸秆粉碎还田服务,处理600亩农田的秸秆,以生态友好的方式降低村集体环境整治费用支出的同时,有效化解了农村耕种中“烧”与“消”的长期矛盾。

  赵金龙积极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在汛期响应区镇号召,落实防汛责任,细致排查隐患,理清村域两条排水径流出路,雨前通过“两委”群、网格群发布气象提醒,对孤寡老人等重点人群及危房入户走访,开展雨中值守巡视和雨后情况统计,成功应对了平谷区“8·10”等极端强降雨挑战,实现了村域汛期零险情。

  此外,按照微网格区域,村里通过“党建+网格员+保洁员+主题活动”,全方位实地排查环境问题点位,逐项整改落实,把有效措施固化为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全年共开展村域环境清洁日活动8次,解决顽固挂账点位2处,村居环境不断改善,村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自驻村以来,赵金龙以“新农人”的姿态,深深扎根于马屯村,与村“两委”并肩作战,同耕种同丰收,接地气,有担当,以实际行动为“高大尚平谷建设”,促进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书写了北排人助力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