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展超在工作中                                                        ■企业/供图

        身前是自动化数控车床,身后工作台上是各式各样的刀具、量具,王展超一会儿在工作台上量量画画,一会儿在机床前目不转睛地观察,一会儿在电脑前熟练地输入指令……4个小时后,两根金属材质的原材料变成了精美的螺旋零件和轴套,与另外3个提前做好的零部件完美“合体”,组装成了螺旋抽水泵。

        在第二届“北京大工匠”数控车工工种终极挑战赛的现场,北京化工集团所属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教师王展超捧回了“北京大工匠”的桂冠。他还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首都劳动奖章”“国企楷模·北京榜样”年度十大人物·敬业楷模、北京市“金牌教练”等荣誉称号。

         扎根数控教学一线

        在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数控系的课堂上,几十台数控机床在大厅中运行,学生们站在操作屏幕旁,手动编程、控制机床切削材料。按照操作技术的难易程度,学生分为中级工、高级工、技师3个层级。他们操作的是与企业工作完全匹配、价值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不等的设备。

        作为北京化工集团所属北京市工业技师学院教师,王展超的主要工作是培训技能竞赛选手、对技师班进行授课。竞赛选手要经过层层筛选才能脱颖而出。在200名中级工里,先选出10名至20名竞赛选手,再从中选出1名到2名重点培养对象,参加全国比赛和世界比赛。

        从全国数控车工比赛学生组冠军到教授学员理论知识、优化学员训练方案的学科带头人,王展超坚持扎根数控教学一线。“不要通过问题去找方法,要学会通过方法去找问题。”“要学会让人控制机器,而不是让机器控制人。”王展超常和学生说,要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创新思维,成为复合型人才。

        “培养复合型思维十分必要。”王展超说,“其实,车床上是工件旋转刀具移动,而铣床上是刀具旋转工件移动,我们只需要把车刀旋转一个方向,就能将其理解为是铣刀的一部分,二者有着相通的联系。”

        此外,王展超经常通过一些基本功训练来考察学员和选手的耐力、专注力和细心。“我会用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只练习车一个外圆类零件。”王展超说,“不拿仪器测量,这些零件用肉眼看上去都是合格的,可一测就知道是谁做的质量高了。”

        王展超表示,他不是让学生们简单地加工一个零件形状,而是在让学生们练心。“用力做工作只能做到合格,用心做工作才能做到优秀。”王展超对学生们说,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会在干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不断动脑子琢磨解决技术难题的方法,让自己的岗位产生最大的效益。

         “工匠意识不能变”

        早在学生时代,王展超就听前辈说过,数控领域需要大批的车铣复合人才。成为老师后,他在这一教学领域进行了强化,让学车工的学生去了解铣工,学铣工的学生去了解车工,搭建两学科的桥梁。

        让学生在学习中求变的同时,王展超也在向学生强调不变的观念:“规范意识不能变,质量意识不能变,工匠意识不能变。”他说,一名从事数控加工的工人要具备诚实守信的准则,工件做坏了就是做坏了,要勇于承认错误,解决问题,绝不能滥竽充数。很多通过数控加工的精密仪器件都用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命脉产品,一旦失去这个准则,将为企业和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王展超长期扎根于数控加工技艺的传承与技术创新领域,致力于培养数控加工项目的高技能人才。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他作为数控车项目选手的教练,悉心指导,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技能人才,为国家赢得了荣誉。同时,在数控加工学制技师的培养上,他也倾注了大量心血,为行业输送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选择了数控加工,就要做好长期坚守一线的准备,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才能成为技术顶尖的大国工匠。”王展超说,这是他此生信守不变的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