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工三建国会二期(会议区)机电项目工作人员巡查工程进度       ■记者 董一鸣/摄

        在刚刚竣工交付的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以下简称“国会二期”),北京建工三建国会二期(会议区)机电项目经理杨竞远来到30米高的“握手迎宾厅”内,低头仔细察看地面消防疏散照明标识。“这种标识在国会二期内有1.6万余个,未来,它们都可以通过一套终端平台实现智慧管理,而这也只是项目内部高科技机电设备的一个缩影。”杨竞远说。

        每一个工程投入使用后,除了摄像头、灯具、网络接口等终端外,机电专业的工作大都隐藏在建筑的隔墙和吊顶内。虽然看不见,但其对建筑的正常运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机电专业也有着建筑大脑、心脏、血管的形象称呼。

         百里挑一的“手术医师”

        2018年,国会二期项目机电总指挥张嵩来到国会二期建设现场时,该项目刚刚开工建设。相比常规机电工作后续介入,在国会二期,机电专业却成了“先锋官”。由于地铁15号线F口占用了项目建设场地,出入口需要改移至地下与建筑接驳,拆除既有出入口的设备设施成了团队要攻克的首个难题。

        国会二期机电项目经理张海涛说:“拆除出入口的机电设备,如同截肢手术,不仅要会拆,更不能影响本体的使用功能,每一根车站管线都如同人身上的血管,牵一发而动全身,让我们对拆改格外小心。”

        车站内部的通信消防等设备都是一体化运行,拆除部分线路只能在地铁夜间停运后的2个小时内实施。张嵩记忆最深的便是对信号系统的线路拆除工作。当打开柜门时,上千条线路被捆在一起,技术人员需要拆除和改移的线路却仅有十几根,这种百里挑一的梳理工作,让张嵩笑称,比手术医师的工作还紧张。“信号线路与电线不同,不仅是这个车站用,还同上下游车站联通实现网络覆盖和监控,不允许我们一次失误。”张嵩说。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项目部提前根据图纸了解设备,现场踏勘梳理线网实际走向和位置,并进行拆改标记,有时候拆改只需要花费2个小时,但是前期准备工作却需要好几天。每拆改一条线路,整条线路上需要四五个人同时值守,确保拆除的准确性,同时还需要对拆除后的线路“伤口”进行“缝合”,确保第二天系统正常运转。

         内包外裹解决“串味”难题

        到了饭点儿,客人会闻到商场内各种烹饪的味道。这便是商业设施最常见的“串味”问题,在国会二期这个面对世界宾朋的主场外交设施,“串味”问题是不能容忍的。

        在国会二期机电总工程师曹然看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进行超前策划分析,“要提前预想到每一个可能产生‘串味’的细节,并制定针对性方案来解决。”曹然说。

        项目部对与“串味”关联最重要的风管布局进行深化研究,首先尽量减少拐弯和扭转的数量,通过横平竖直的通风管道更好地运送“味道”。同时,对风管外部采用岩棉、防火板、胶条等多道处置工序,将风管缝隙严密包裹起来,不让一丝味道溜出来。在风井施工中,不但要保证外部严丝合缝,而且在内部安装了一圈内衬铁皮包裹风井内壁,由内而外阻隔每一缕味道外溢。此外,在出风口和进风口的位置设计方面,技术人员在满足规范要求的距离之外,还针对结构布局和特点进一步拉长两个井道的距离,并进行错位施工,以解决味道“这边出、那边进”的问题。

        “串味”问题只是项目超前策划的一个方面,在使用中的体感工作研究中,技术人员也是煞费苦心,对所有室内空间进行风平衡测试,并针对使用需求调整每一个出风口的位置、出风角度和速度,确保每一缕风的吹拂都能达到最舒适的状态。杨竞远说:“为了检测最佳的出风效果,握手迎宾厅的改造中,我们要登上30多米高的升降车,手持专业检测设备进行测量和调整,确保各项指标都达到最优效果。”

         一根支架托起“5头大象”

        对国会二期机电副经理赵亚鹏来说,机电管线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空调水管的安装让团队煞费苦心。由于国会二期体量巨大,运转时空调系统带来的循环水量也特别巨大,致使空调水管的尺寸增加。“我们局部最大的管道为直径1.2米的圆管,仅0.9米直径的管道就有2000多米。正常运转时,这些管道都是满水运行,同时,管道并排挂在结构顶部,需要高强度支吊架来托起这些管道。”赵亚鹏说。

        经过对管线的计算和支吊架体系的研究,最终,团队研制了一种巨型支吊架体系,仅仅用来固定支吊架的螺栓的直径就有一名成年男性小拇指粗,每个支吊架螺栓就要用掉32个,每个支吊架要承载多根空调水管,单个承载力达到40吨,这几乎相当于5头非洲成年大象的体重。

        此外,为了让支吊架体系更加安全,加工中的架子侧壁接缝要各增加一块1.5公分厚的钢板,确保万无一失。

         每1盏灯都瞬时可控

        国会二期的智慧控制中心将成为场馆运营的“心脏”和“大脑”,所有设备最终都会接入这里,实现远端的实时控制。杨竞远说:“比如消防疏散照明标识,可以通过指挥系统实现对每一个开关控制。同时,每1盏灯的基本信息、故障报警、精确定位都可以通过这套系统进行管理。”

        数以万计的末端点位需要通过不同形式接入到控制中心,对于每台设备的安装、每一条管线的布置、每一颗螺丝的固定都必须做到全过程可追溯。在项目部资料库中,大到设备类型,小到螺丝安装,谁干的?谁旁站的?谁验收的?等信息全部清晰地标注其上。“我们要做到建筑内部每一滴‘血液’、每一根‘血管’的安全与健康,责任到人是关键所在。”项目技术人员沐俊诚说。

        2024年8月中旬开始,项目部全面展开所有机电设备的调试工作。2个多月的时间里,每天从早上7点到次日凌晨2点,50多名管理人员和800多名工人利用各类机械设备和手持终端对每一台设备都进行检测和调试,确保它们以最完美的状态投入到服务中。

        如今,工程已经交付,机电项目团队将继续参与到运维保障工作中。